“不能。”劉邦說。
張良又說:“好,這是其一。另外,從前周武王把商朝的後代封在宋國,那是有把握取得商紂王的人頭。請問,現在陛下能夠取得項羽人頭嗎?”
“不能。”劉邦說。
張良接著說:“好,這是其二。另外,周武王攻入商地,表彰商朝的功德,釋放被商紂王囚禁的箕子,整修被商紂王殺害的比幹的墳墓。請問,現在陛下能夠整修聖人的墳墓、表彰他們的德行嗎?”
“不能。”劉邦說。
張良繼續說:“好,這是其三。另外,周武王曾向民眾發放商紂王儲存的糧食、錢財。請問,現在陛下能夠散發倉庫裏的糧食錢財,用以周濟貧苦百姓嗎?”
“不能。”劉邦說。
張良又說:“好,這是其四。另外,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將武器倒置,蓋上虎皮,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武器。請問,現在陛下能夠停止戰爭,推行文治嗎?”
“不能。”劉邦說。
張良又說:“好,這是其五。另外,周武王把戰馬趕到華山的南邊放牧,向天下表示戰馬沒有用處了。請問,現在陛下能夠放馬南山嗎?”
“不能。”劉邦說。
張良又說:“好,這是其六。另外,周武王把運送輜重的牛趕到桃林的北邊放牧,向天下表示為戰爭服務的牛沒有用處了。請問,現在陛下能夠牧牛林北嗎?”
“不能。”劉邦說。
張良又說:“好,這是其七。另外,天下豪士拋家舍業,追隨陛下,就是盼望著能夠得到一小塊封地。如果您恢複六國諸侯後代的統治,這些豪士將回去侍奉他們各自的君主。請問,那時陛下率領誰去打天下呢?這是其八。所以臣說冊封六國後代的辦法不可行。”
聽到這兒,劉邦一口吐出了嘴裏的飯菜,罵道:“這個迂腐的書生,差點兒壞了老子的大事!”趕緊下令銷毀了製作好的六國印信。(《史記·留侯世家》)
破碎的瓦罐
郭泰是東漢桓帝時的著名儒者。他心知肚明,善於識別人,喜歡獎勵和指教士人,去過的地方很多。巨鹿有個人名叫孟敏,客居太原郡,肩上扛的瓦罐掉在地上,他絲毫沒有理會便走了。郭泰見到他,問當時是怎麼想的。孟敏答:“瓦罐已經破碎,看它又有什麼用!”(甑已破矣,視之何益!)郭泰由此認為孟敏具有分辨能力和決斷能力,便跟他交談,了解他的德行和性格,然後勸說和指導他出去求學,孟敏終於聞名於世。(《資治通鑒》卷55)
誰是國賊
三國時期,關羽被吳國殺害,漢王劉備深感恥辱,打算進攻孫權。翊軍將軍趙雲說:“國賊,乃是曹操,並非孫權。(國賊,曹操,非孫權也。)如果先滅掉魏國,孫權自然歸服。曹操雖然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曹丕竊奪了漢室大權。我們應當順應民心,及早奪取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遊,作為討伐曹氏的前站,屆時函穀關以東仁人義士,一定會帶著軍糧騎著戰馬前來迎接王師。所以不應當將魏國放到一邊,先去與吳國交戰。戰端一開,曠日持久,絕非上策。”群臣中進行勸諫的人很多,劉備都不聽。(《資治通鑒》卷69)
矛頭對準誰
三國時,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私通吳國,魏明帝決定出兵討伐他。散騎常侍蔣濟勸道:“凡是不打算吞並的國家、沒有反戈一擊的藩屬,都不應當輕易出兵進行討伐。因為如果出兵而未能奏效,就會把他們驅趕到敵人一邊。所以說:‘虎狼擋在路上,不把矛頭對準狐狸。’(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先除去大害,小害自己就會消失。”明帝沒有聽取,結果討伐無效,最後停止用兵。(《資治通鑒》卷72)
綱要與末節
三國時,魏明帝就官吏考核命群臣發表意見。司空掾傅嘏說:“設置官吏明確職責以治理百姓、管理財物,是根本。依照職務要求考核官員的實際工作,依照規章督促檢查,是細枝末節。根本的綱要不高舉而在細枝末節上下工夫(本綱未舉而造製末程),國家的要略不重視而把官吏考核放在優先地位,恐怕不足以區分官吏的賢良和愚劣,不足以識別他們的明智與糊塗。”(《資治通鑒》卷73)
大人虎變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仰慕中原文明,打算推行教化,實施移風易俗的改革,為此需要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到洛陽。他擔心阻力過大,便以大規模進攻南齊為前導,自己隨軍南下,借以完成遷都要務。
孝文帝命太常卿王諶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說:“《易傳》講了,‘商湯王和周武王的革命,順應天意,符合民心’。沒有比這更吉祥的了。”
文武官員沒有人敢說什麼,唯獨任城王拓跋澄表示反對。孝文帝立即板起臉,厲聲說:“《易經》的爻辭說:‘偉大人物實施變革,就像是老虎一樣(大人虎變)’。你怎麼說不吉利呢?”拓跋澄說:“陛下作為飛龍興起已經很久了,怎麼今天又實施老虎一樣的變革?”孝文帝怒斥他一頓。過後召他進宮,傾訴真實意圖,告訴他用兵隻是借勢,目的是遷都和改革,終於取得了拓跋澄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