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威望(1)(1 / 3)

官員是治理者,治民理政,除了依靠權力、法律、製度等要素外,還必須具備個人威望。沒有威望,或者威望不夠,便不能服眾,領導力和執行力就要打折扣,工作、政績、前途都會受到影響。

那麼如何樹立並提升個人威望呢?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可視為建立威望的具體努力方向,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六個途徑,即德、恩、功、言、能、力。

(一)德

要義

人生存於社會,就要處理各種各樣的關係,官員整天與人和事打交道,社會性更強。個人需要處理的關係主要是四個方麵:與他人的關係,與群體的關係,與工作的關係,與物質的關係。人們處理這些關係,總是依據一定的行為準則,由此表現出個人品德。品德好,各種關係的處理才能好,威望也就隨之走高。

故事

以德報怨

春秋時期,北方的邊民經常襲擾中原,周王室已經衰落,無法承擔起領導各諸侯國保衛中原的重任。

齊桓公接過這個使命,準備討伐北方的山戎族和孤竹國。桓公擔心自己力量不足,派使者到魯國求援。魯國君主召集群臣商量,大家一致認為,齊軍轉戰數千裏,孤軍深入險地,凶多吉少,別指望回來了,魯國不能當殉葬品;但又不好公然回絕,因為齊桓公是為中原諸國著想,這其中也包含魯國在內。於是便答應協助齊國,但實際上並不行動。

不想齊國大獲成功,攻破了山戎和孤竹國。桓公回軍,打算討伐魯國,因為它不講信用。管仲說:“不可以這樣做。諸侯還不信任齊國,如今我們剛剛攻下遠方的山戎和孤竹國,又立即攻打鄰近的魯國,這一定會增加諸侯的疑慮,不利於國君您的霸業,所以此時應該向魯國示好。您這次遠征北方,得到了不少珍寶,其中許多是中原沒有的,為什麼不拿出一些獻給周公廟呢?”

魯國君主是周公的後裔,周公廟設在魯國。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拿出一部分珍寶進獻周公廟。

第二年,齊國討伐南邊的莒(jǔ)國。魯國君主下令征發全部成年男子,連五尺高的少年也前往幫助齊軍。

孔子說:“聖人把禍患轉化為福分,用恩德回報怨恨,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吧。”(《孔子集語·主德》)

之死

晉國國君晉靈公殘暴無道,為了取樂,竟然從高台上用彈弓射人;嫌熊掌燉得不爛,殺了廚師還不解氣,竟然將他的屍體肢解。執政大夫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僅不聽,還恨上了他,決心拔掉這顆眼中釘,於是便悄悄布下殺手。

靈公找的殺手叫 麑(chú ní)。一天,天剛剛發亮, 麑便潛入趙盾家。他發現臥室的門已經打開,往裏一瞧,就見趙盾一身朝服,端端正正地坐在席子上閉目養神——原來趙盾早就起身了,因為天還早,便在屋裏等待。

麑退了出來,自語道:“趙盾侍奉國君忠心耿耿,從早忙到晚。即使在家裏也如此恭敬,真是國家的棟梁啊!這樣的人怎麼能謀害呢?刺殺趙盾就是對國家不忠。然而我已經接受了國君的命令,答應刺殺趙盾,如果我不下手,就是不守信用。不忠與不信是一樣的罪過,都不配活著,唉,還不如死了呢。”

結果,麑一頭朝院子裏的大槐樹撞過去,自殺了。(《國語·晉語五》)

立德、立功、立言

春秋時期,魯國派叔孫豹出使晉國。

晉國執政卿大夫範匄( gài)問他:“古人有句話‘死而不朽’,應該怎麼理解?”叔孫豹還沒來得及張口,範匄就說:“過去我的祖先就很偉大,在舜帝之前封地在唐,後來在陶,稱陶唐氏。到了夏朝,因為善於馴龍,稱禦龍氏。商朝時被封在豕韋(今河南省滑縣),稱豕韋氏。周朝時在杜(今西安市東南)建立國家,後代稱唐杜氏。在周朝衰落、晉國成為天下霸主的今天,我的封地在範(今河南範縣),稱範氏。所謂的‘死而不朽’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叔孫豹笑了笑,回答說:“就我所知道的,大夫您說的這些隻能叫做俸祿在世代延續,談不上不朽。我們魯國先大夫臧文仲,人死了以後,生前言論一直在世間流傳,這才叫做‘死而不朽’呢。”

見對方不太明白,叔孫豹進一步解釋道:“我聽說,頂好的是樹立品德,其次是樹立功業,再次是樹立言論。如果一個人的德、功、言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經久不衰,就可以說是達到了不朽。至於維護祖先姓氏,延續血脈,使家族宗廟香火不絕,什麼地方都有,即便俸祿再高,也不能說是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