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本篇共四十六章。內容涉及自身修養、仁政的實行、民本思想、君子之道等多個方麵。其中,前三章主要論及自身修養與“立命”的關係,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充分肯定自身修養的重要性。認為仁、義、禮、智是人自身所固有的,“求則得之”。第四至第七章進一步論述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以及羞恥感在道德修養中所起的作用。第八至第十一章主要論及士人的品格,指出士人應以行道為己任,應超出常人,不為富貴、地位所誘惑。第十二至十四章主要論及統治者應如何實行仁政。其間,力主王道,肯定聖人的教化作用,以及“善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第十五至第二十一章主要論及實行仁義的現實可能性及方法,指出“仁”、“義”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人們隻要不斷提高修養,就能擁有它。第二十二至二十五章主要論及聖人之道,敘述它所涵蓋的內容,指出聖人與常人的不同以及追求聖人之道的方式。第二十六至第三十六章進一步論及修身問題。第四十至四十六章論及君子之道、處事之道等。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yǎo)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譯文
孟子說:“充分發揮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人的本性,就知曉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養護人的本性,這是侍奉上天的辦法。無論壽命長短,都不三心二意,修養自身,等待天命,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1,非正命也。』
注釋
1 桎梏(zhì ɡù):古代束縛犯人的刑具。這裏比喻因犯法而被處死。
譯文
孟子說:“沒有什麼不是命運決定的,但順應規律去行事,就會得到正常的命運;因此,知曉天命的人不站在有倒塌危險的牆壁下。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法而被處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運。”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譯文
孟子說:“有些東西尋求就能得到,不尋求就會失去,這是有益於收獲的尋求,因為所尋求的存在於我自身。尋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取決於命運,這是無益於收獲的尋求,因為所尋求的存在於我自身以外。”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譯文
孟子說:“一切我都具備了。反省自身發現自己是誠實的,這是最大的快樂。勉勵自己依從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譯文
孟子說:“做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習以為常卻不知其所以然。終生都順著這條道走,卻不知道這是條什麼道,這種人是普通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羞恥的羞恥,是真正的羞恥啊。”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
孟子說:“羞恥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行巧詐之事的人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不把趕不上人看作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賞析與點評
《中庸》講:“知恥近乎勇。”及早知恥,化羞恥為力量,勇於改過,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喜歡良善而忘了自身的權勢;古代的賢明士人何嚐不是如此?喜歡行道而忘了別人的權勢,因此王公貴族不對他恭敬盡禮,就不能夠多次見到他。會麵的次數尚且不很多,何況要把他當臣下呢?”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1;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2;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注釋
1 囂囂:自得無欲的樣子。
2 得己: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君主嗎?我和你說說遊說的事。別人了解你的用意,你要自得其樂;別人不了解你的用意,你也要自得其樂。”
宋勾踐問道:“怎麼做才能夠自得其樂呢?”
孟子回答說:“尊崇德,喜歡義,就能夠自得其樂了。因此,士人困窘時,不會失去義;得意時,不會背離道。困窘時不失去義,得意時不背離道,因此百姓不會對他感到失望。古時的人,得誌時施恩澤於百姓;不得誌時,修養自身顯現於世間。困窘時便獨善其身;得誌時便兼善天下。”
賞析與點評
這裏表現出一種儒家的理性主義精神:得誌時造福於天下百姓,不得誌時也要潔身自好,“窮不失義”,仍要“修身見於世”。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譯文
孟子說:“等待周文王那樣的賢王出來才奮發的,是普通的百姓。至於那些傑出的人才,即使沒有周文王,也能夠奮發。”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kǎn)然,則過人遠矣。』
譯文
孟子說:“拿春秋時晉國韓、魏兩大家臣的財富來增強他,如果他不因此而自滿,那麼這種人就大大超出常人。”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譯文
孟子說:“本著讓百姓安逸的原則去役使百姓,百姓雖然勞苦,但不會怨恨;本著讓百姓生存的原則去殺人,被殺的人雖死,但不會怨恨殺他的人。”
孟子曰:『霸者之民虞如也1,王者之民皞(hào)皞如也2。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3,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4,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注釋
1 虞:即“歡娛”。
2 皞皞(hào):廣大自得的樣子。
3 庸:酬功。
4 君子:依朱熹《四書集注》,此處的君子指聖人而言。
譯文
孟子說:“霸主的功業顯著,百姓很快樂,聖王的功德浩蕩,百姓怡然自得。他們即使被殺,也不會怨恨誰;得到恩惠,也不會酬謝誰,百姓一天天向善,卻不知是誰使他們這樣的。聖人所經過的地方,百姓會受到感化;聖人停留之處,會產生神奇的效果,在上與天,在下與地共同運轉,難道隻是小小的補益嗎?”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趕不上仁德的音樂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趕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懼它;良好的教化,百姓熱愛它。良好的政治可以得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化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1;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2。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注釋
1 良能:所最擅長的。
2 良知:所最知道的。
譯文
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做到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兩三歲的小孩沒有不知道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以後,沒有不知道尊敬兄長的。親愛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長就是義;沒有別的原因,這是由於仁義可以通行天下。”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譯文
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的時候,和樹木、石頭共處,和鹿、豬打交道,他和深山裏的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很少;等到他聽到一句善良的言語,見到一次善良的行為,便受到觸動,像打開缺口的江河,氣勢充沛,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希望得到自己不想得到的東西,這樣就可以了。”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chèn)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1,其慮患也深,故達。』
注釋
1 危:不安。
譯文
孟子說:“人之所以能夠擁有德行、智能、技藝、知識,常常是由於災患的緣故。隻有那些孤立無援的大臣、地位卑賤的庶子,他們操心勞神總是不得安寧,憂慮災患更深,所以通達事理。”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譯文
孟子說:“有事奉君主的人,把侍奉某個君主當作快樂;有安定國家的臣子,把安定國家當作快樂;有天民,就是那些先使大道通行於天下,然後再去實行的人;有大人,就是那些使自身端正,外物便隨之端正的人。”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1,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zuò)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注釋
1 故:變故,如災難、禍患、死亡、疾病等。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事,但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禍,這是第一件樂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樂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去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樂事。君子有這三件樂事,而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
賞析與點評
儒家言樂,與權力、財富等外在事物無關,乃德性、精神及五倫之樂,樂在“事君、奉親、教子、交友”等日常行為之中,更樂在心靈生活的充實與精神境界的崇高。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1,見於麵,盎於背2,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注釋
1 睟(suì)然:潤澤的樣子。
2 盎:顯現。
譯文
孟子說:“擁有廣大的土地,眾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們的樂趣並不在此;居於天下的中央,安撫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為樂,但他們的本性不在於此。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張通行於天下,也並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隱居,也不會因此而減損,因為他的本分已確定。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已根植於內心,生發出來的神色是溫潤和順的,流露在臉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體,肢體的動作,不必言說,就能使人明了。”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1。」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製其田裏,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注釋
1 西伯:即周文王。
譯文
孟子說:“伯夷躲避商紂王,居住在北海邊上,聽說周文王興起,說:‘何不歸附西伯呢?我聽說他善於奉養老人。’太公躲避商紂王,住在東海邊上,聽說周文王興起,說:‘何不歸附西伯呢?我聽說他善於奉養老人。’天下有善於奉養老人的,仁人便把他作為自己的歸宿。五畝的住宅,在牆下種上桑樹,婦女靠它養蠶,老年人就能穿上絲綿做成的衣服了。五隻母雞,兩頭母豬,不錯過繁殖期,老年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農田,男人去耕種,八口人的家庭就能吃飽了。所說的西伯善於奉養老人,就是指他製定了土地製度,教育百姓種植桑田,畜養牲畜,引導百姓的妻子兒女奉養老人。五十歲的人,沒有絲綿穿就不覺得暖和;七十歲的人,沒有肉吃就不覺得飽。穿不暖,吃不飽,就叫受凍挨餓。周文王的百姓沒有受凍挨餓的老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譯文
孟子說:“治理好田地,減輕稅收,就可以使百姓富裕。按照時令安排飲食,按照禮的規定去消費,財物就會用之不竭。百姓沒有水和火便無法生存,黃昏夜晚敲開別人家的門要水、火,沒有不給的,因為水、火極其充足。聖人治理天下,應使糧食如同水、火那樣多。糧食如果像水、火那樣充足,百姓哪裏會不講仁愛呢?”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1;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2。』
注釋
1 科:坎,坑。
2 成章:古稱樂曲終結為一章。此指事物達到一定階段或程度。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變小了。因此見過大海的人,難以對別的水感興趣;在聖人門下遊學的人,難以對別的言論感興趣。觀賞水有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太陽月亮都有光輝,極小的縫隙都能照得到。流水這種東西,不把小的坑窪灌滿,就不會繼續向前流動。君子有誌於追求大道,不達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譯文
孟子說:“雞一叫就起來,孜孜不倦地做善事的,是舜一類的人;雞一叫就起來,努力追求利益的,是蹠一類的人。想要知道舜和蹠的分別,沒有別的,隻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罷了。”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譯文
孟子說:“楊朱主張一切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夠有利於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就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隻要對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張中道而行。主張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堅持中道缺乏變通,就是執著於一點。厭惡執著於一點的人,是因為它損害大道,抓住一點就不管其他了。”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譯文
孟子說:“饑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幹渴的人覺得任何飲料都甘美,他不知道飲料、食物的正常味道,是因為受了饑渴的損害。難道隻有嘴巴肚皮受到饑渴的損害嗎?人心也都有這類傷害。假如一個人能夠不把饑渴類的損害變成對心的損害,那自然不會把趕不上別人當作憂慮了。”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譯文
孟子說:“柳下惠不因為做高官而改變他的操守。”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文
孟子說:“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得很深還見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廢井。”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譯文
孟子說:“堯、舜施行仁義,是本性使然;湯、武施行仁義,是身體力行;五霸施行仁義,是假借名義。然而,長時間假借不還,怎麼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擁有了仁義呢?”
公孫醜曰:『伊尹曰:「予不狎(xiá)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孟子曰:『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
譯文
公孫醜說:“伊尹說:‘我不親近違背禮義道德的人,因而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十分高興。太甲變賢明了,又讓他返回來做君主,百姓十分高興。’賢人做臣子,如果他的君主不賢德,本來就可以放逐的嗎?”
孟子說:“如果有伊尹那樣的心誌便可;沒有伊尹那樣的心誌,就是篡位了。”
公孫醜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譯文
公孫醜說:“《詩經》說:‘不白吃飯啊。’君子不耕種卻可得食,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任用他,這個國家便會安寧、富足、尊貴、榮耀;少年子弟追隨他,便會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實守信。‘不白吃飯啊’,還有比這更大的貢獻嗎?”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