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虞鄉城(1 / 2)

“四門八橋水圍城,五宗六派聚其中,貴賤奇貨通天下,繁華盡似小王京。”說的,就是這涑水河西,冰雪山下的縣城,虞鄉城,為什麼叫虞鄉呢?相傳舜帝,就是五帝之一,承堯禪讓繼位的那一個,在此地帝而天下,建國號為“有虞”,簡稱一個“虞”字,當地人就以國號為姓,繁衍生息以至今日,“虞人之鄉”就叫虞鄉。

當然,這都是當地人的說法,正史沒有記載,至於證據那就更無從談起了,這人都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能跟五帝之一的舜扯上關係何樂不為。

還有一種說法,說當初是一撥野民沒地方住,在這兒落腳,畢竟有山有水的,風水還行。沒什麼吃的,涑水河裏的魚兒養活了他們,所以叫“魚鄉”,魚兒的故鄉嘛,後來不知哪一任縣太爺嫌不好看,非要換個文雅的字,才改叫“虞鄉”的。

且不論這虞鄉城名字它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城內繁華倒是一點不假,正方的城池四麵開著四個拱形的城門,周圍是涑水引來的河水繞城成了護城河,八架青石拱橋橫跨護城河上,城內,九街十八路,將虞鄉城內切的像豆腐塊一般整整齊齊。東西南北四市,從早到晚,車水馬龍,從晚到早,燈火通明,堪稱不夜之城。

這麼一個縣城內,齊聚著天下商賈,各路豪傑,城內本有一宗門,叫五行宗,宗主有五個徒弟,分學師傅的五行術,金木水火土,後來老宗主去世,留下五個徒弟分家,五家按照五行那個排列次序,東西南北中,在虞鄉城內占了五個地方,各自分門立派,成為五宗。

再說六派,說起六派,比較有意思,這六派原本是六家屠戶,也學五宗,收受門徒,讓徒兒們學習宰六畜的手藝,因互相爭搶生意,經常也會大打出手,最凶的一次,導致十幾個人橫屍街頭,好勇鬥狠,就得了六派的名號。

眼下太平盛世,虞鄉城內卻是血流成河,好似屠城,這可不行,縣太爺出麵,定下規矩,以後六畜,六家各自來一樣,殺驢的,宰羊的,殺雞的,解牛的,殺豬的,宰狗的,於是六家屠戶各在門前掛上驢頭骨,羊頭骨,牛頭骨,狗頭骨,熟豬頭,殺雞的門前掛雞腦袋嫌太小客人看不見,就掛了一排剁了頭腳的烤雞,這樣就形成了驢頭派,羊頭派,牛頭派,狗頭派,豬頭派,無頭派,六大門派。

其實在這縣城裏頭,那首打油詩裏沒提到的還有一幫,即是大名鼎鼎的丐幫,丐幫總會在王京,這兒是丐幫虞鄉分舵,為首的是個孩子頭,自封丐幫虞鄉分舵舵主。實際上丐幫在虞鄉沒有堂口,十幾個小乞丐無家可歸,占了一個常年無人居住的破院子,才將譽滿天下的大丐幫的虞鄉分舵建立起來。分舵主名叫王同中,因為一副好嗓門,大家都叫他響兒。

這天午飯時間,正是大家出去幹活的時候,響兒卻把大夥兒召集起來,說是有事情要宣布,隻見他一隻腳踩在灶台上,一隻腳耷拉下去,手裏的竹竿點地三下“咚咚咚”,大夥兒這才安靜下來。

響兒開始訓話:“看看你們的樣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哪裏有咱們丐幫的一點點男子漢的氣質,咱們丐幫好歹也是天下第一大幫,全丐幫的臉都讓你們給丟盡了,也讓我這個分舵主臉上無光.”

響兒的話沒說完,坐在地上的一個矮個子小乞丐搶話說道:“昨天晚上就沒吃,今兒早上天冷,沒幾家開門,也沒要到飯,這會兒都餓扁了,哪來的精氣神兒?”他這話說得不錯,餓了三頓了,都是些小孩子,誰也受不了。

“蛋兒,你要搞清楚,我是老大,這裏有你說話的份嗎?一頓沒吃餓不死你,再敢喊一句,小心我揍你。”響兒自認為是這群人中的頭兒,被一個年紀小的頂撞,自然覺得大失臉麵,那名叫蛋兒的矮個孩子一聽響兒這樣說話,立即嚇得不敢出聲,其他孩子心裏雖然也有怒氣,但響兒是頭兒,他們也都敢怒不敢言。

看到大夥兒都不服氣,響兒心裏也涼,他輕輕的歎了口氣,故意吊著嗓子說道:“本來我合計著今天中午要去縣衙的,看來這會兒沒人想去嘍~”

“我去,我去!”一聽響兒說要去縣衙,大夥兒像是餓狼聞到燒雞味兒一樣,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想去的都安靜聽著,等事情完了就帶你們去,誰要是搗亂,今天中午就不能跟我去,都聽見了嗎?”響兒看見大夥兒如此反響,立即也有了精神,昂首伸眉的發號施令起來。

“隻要能去縣衙,叫我們幹什麼都行!”

“刀山火海,隻要分舵主一句話,我們義不容辭!”

“分舵主英明萬世,功載千秋!”

大家七嘴八舌,都稱讚起響兒來,雖然響兒心裏很是受用,可是這樣下去,隻怕是到了明天早上話都說不完,響兒擺了擺手,大家立即安靜下來,響兒說道:“你們剛才說的都是什麼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