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都教育兒子跟別人攀比。大家可誤會,所謂攀比,可分為適度攀比和多度攀比兩種。在現實中,處處都有攀比。因為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富強,身為國民的我們,就必須學會適度攀比。適度攀比不是件壞事,因為我們在攀比中學會成長、學會自強。比不了,隻能說明一點,你比別人差勁。可是,我們總把攀比擺在若隱若現的角度。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種教育是很失敗的。父母讓孩子比成績,其實就是攀比的心理。沒錯,攀比讓孩子學會了成長和有競爭意識。但我要指明一點,大多數父母現在還是害怕攀比,更是逃避攀比。孩子有自己的特長,他學習成績不好,但他能彈一手好琴。大多數父母則願意犧牲掉孩子的特長,把節假日時間通通讓兒子去參加補習班。少數人在補習中獲得成績上揚,但多數人犧牲了時間卻沒有任何成效。
致使父母做出錯誤決定的因素是什麼?沒錯,就是攀比心理。看見別人的孩子能做的事,卻不顧實際讓孩子也去做。他們往往忽略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天分。這是不爭的事情。在現實中,有的學生天天打籃球,每天學習一個小時就完事,卻常常成績第一;有的拚命讀書,甚至把玩的時間都耗在學習上,反而成績越來越差。有人說這是因為方法不對。其實,這隻是一個很小方麵。智商是占很大程度的,但很多人常把智商與努力掛鉤。
“笨鳥可以後飛,但是一定隻有少數笨鳥會高飛。”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我從不隱瞞我的孩子什麼。社會是怎樣就是怎樣,人愛穿名牌運動鞋、名牌衣服,是為了什麼。電視上打的廣告本質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把同類產品廠家比下去。本質都一樣,人類天性中就帶有攀比的心理。穿衣服比不穿衣服好,這是種攀比。
我不會讓我兒子不要跟別人比自己的穿戴吃穿。適度攀比是必要的,如果人家穿得確實比你牛,你不比,那隻能算麻木。現在人讀書考大學,哪個不是為了將來能在社會站穩腳跟。現實中,你的孩子有沒有對你說過:“我的同桌今天買了一雙好鞋。好漂亮啊。”
這時的你很有可能會說:“不要和他比這個。”我想你孩子聽到這話,心肯定在滴血。同樣的問題,我曾經是這樣對孩子說的:“他有,你也可以有。你想靠你雙手買,還是想我給你買?”結果呢,我的孩子暑假就去打暑假工,用掙的錢買了自己喜歡的鞋。
我不想高呼攀比好,在這,我隻想闡明一個觀點:哪個人沒有學會真正的攀比,那他就不適合社會生存。這是物盡天擇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