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2)

仔細研究了鄧凱的設計書,李靜嫻為他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如果說在樣品級別實現你們要求的功能,我知道有若幹家廠商能夠做到。”李靜嫻皺著眉頭飛快的思索:“因為僅僅為了檢測功能,對樣品在造型和大小方麵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如果要實現最終的量產和精細化設計,據我所知業內隻有兩家能夠做到你們的要求。”

“啊!”鄧凱小雞啄米般點頭:“請李總指教。”

“這兩家都是台企。”李靜嫻臉上出現了一絲驕傲的表情:“台灣電子製造業在業內的地位你是知道的。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微電子產品生產,都是台灣廠商在運作……”

“這個我懂的。”鄧凱笑了起來:“我也對你們在電子製造業上的優勢表示欽佩。”

這件事怎麼運作,林逸自有他的見解。他把蔡言叫到自己辦公室,問他對接收傳感器的樣品生產有什麼看法。

“把這些部件的樣品開發和製造都外包給生產廠商,是不是有點怪怪的?”蔡言揣摩著林逸的心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種拿著青龍偃月刀砍柴的感覺。”

“你的想法和我不謀而合。”林逸靠在椅背上笑了起來:“精準控製、對產品的各個組件實現分段操作,管理起來比較困難,不如完全外包給一家廠商來得順暢、也會少費點心。可是分段操作既然困難,那肯定會有它背後的優勢。”

“風險管控。”蔡言點點頭:“根據管理學的觀念,把責任分攤會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如果能夠在產品每個環節都實現精準管控的話。否則,有可能造成流程上的脫節。”

“不過是把我們的風險轉嫁給給另一個供應商而已。”林逸想了想:“其實我們要控製一個產品的話語權,一是要有核心技術的專利,二就是要在管理上做到最大程度的風控。具體到我們當前的接收傳感器樣品製作,你考慮一下是不是可以找個類似於工作室的機構來完成我們的設計、而不要放給下遊製造商?”

“在不考慮製作工藝和產品標準化的條件下,我們可選擇的餘地很大。”蔡言眼睛一亮:“如果能夠找到這樣的小作坊,不說別的,我們的成本會降低很多。隻是……”

“你說。”林逸擺擺手。

“時間不等人啊,如果現在再去開發新的供應商,恐怕時間上來不及。”蔡言說出了最大的困難。

“我有一個絕妙的主意。”林逸之前已經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把自己的成果向蔡言和盤托出:“可能有一個很有潛力的團隊你之前沒有注意過。”

“是嗎?”蔡言有些驚詫:“是新的創業團隊,還是新的創業模式?”

“很多大學裏的研發小組,具有很高的水準。”林逸一笑:“尤其是一些帶研究生的教授,他們本身都是業內專家,手下也都是強兵悍將。而他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正是需要實踐項目來推動他們科研水平提高的瓶頸時期。而大學裏的很多科研設備和製造設備,都已經具備當前比較尖端的生產製造水平。如果我們能夠和這樣的團隊合作,或許能夠擦出新的火花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