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菜了,為執行中央的《規定》和《禁令》,中午都沒喝酒。飯後,在鄉領導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示範基地。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平整好的地,是園田化式的,一排排整齊劃一,路渠齊整,排灌分開。村長介紹說:“這裏先前是高低不平的坑窪地,不能灌溉,靠天收。地塊雜亂無章,很不便耕作,收成又差,加上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這地就沒人種了,慢慢成了荒園,荒草一片,荊棘叢生。這次搞基地建設,用鏟車鏟平,又整成園田。農藝師說這裏氣候土質比較適合,可以引種藏紅花,那可是名貴藥材,馬上就可以下種了。往前走是一片開紫紅花的作物,村長說叫光滑米口袋,是翻譯名字,據資料介紹最新發現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這是去年秋試種的,長勢不錯,花也好看,亦可盆景栽培,是一大景觀。再前麵是好大一片開黃花的油菜地。正衝兩麵是坡度不大的漫山坡,一望無際的桃花、梨花、李花,紅白黃相間,如若仙境,實在令人陶醉。他們上到最高的一個坡頂上的觀景亭裏,眺望四方。楊桂香不由自主詩興大發,信口詠出:
百裏萬頃桃花紅,
青白李梨竟其中。
油菜花黃作點綴,
觀景亭上極目窮。
鄉長拍著巴掌稱讚說:“到底是文化人,出口成章,百步成詩喲!”他又指著對麵的高山說:“那一大片是種植的經濟林和風景林,在林間和山穀有沙土的地方種天麻和其他一些名貴藥材,它們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這些都是有專家指導的。”老鄧疑問:“都是經濟作物,那農民吃什麼?”鄉長接上話茬:“這個基地是附近三個村聯合經營的,分三大區:經濟作物區、糧食作物區和蔬菜區,也不是絕然分開,根據地理、氣候環境和土質的具體情況,也可參雜種植一些其他作物。其中蔬菜區的山丘上都種有棗和柿。這些作物的種植,都是專家經過檢測結合地理環境綜合考慮統一安排的。”“各地種植的作物不同,怎麼分配呢?”老管也問了一句。這麼說吧,這個基地近似人民公社化時的所有製,屬集體所有製,集體勞動,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支,按勞分配。但它又不同於人民公社,第一、生產力水平差異大,那時候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現在絕然不同,幾乎全是機械化,還有智能的。第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天壤之別,那時候是吃大鍋飯,管理跟不上,農民出工不出力。現在是科學管理,改變分配方式,實行基礎+功效+獎勵的分配形式,各盡所能,人人有事幹,人人想幹事,想把事幹好。基地又若似國營農場,還似西方的農莊,但都不是,就是所有製不同,它們一個是國有製,一個是私有製。所以說基地是獨特的,別開生麵的,創新的,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一旦產生,將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朝著它發展的方向健康成長,發揚光大。”
鄉長接著說:“在科學種植和科學管理上,我們不僅僅依賴於請來和調來的專家和技師,還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並與有關大學簽訂人才培養合同。勞力工種的分派是根據各人的知識、素質、能力和體質狀況合理安排的。基地不僅有生產的班子,還有一支精幹的銷售隊伍,農副產品已打出本縣本省,縣市不少超市、農貿市場都有我們的水果、糧食、蔬菜等農產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因地製宜市場調控的具體體現。如果生產力水平和管理水平再上台階,生產效益會更好。假若再全麵智能化了,那更是妙不可言。看來,這種轉型和轉變思路是正確的,方向是對頭兒的。”
“那農民的土地就無償地交公了嗎?”搞文化工作的楊桂香也關心起農民的事來了,她如是問道。“這個問題目前還沒下定論,等待中央的具體政策。不過,我們認為,土地由個體經營轉向集體經營是發展的方向,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最主要的體現,是實現農業全麵機械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條件。土地本來是集體的,隻是承包給農民耕種,它不是私有的。如果用購買的方式收購,不合事理。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目前講的是入股的方式並購。究竟怎麼辦?隻能是一方麵探索,一方麵等待,等待中央的精神。我也有個夢,就是將來總有一天會走向全民所有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鄉長這麼解釋著。
車子沿著河提上的車路慢慢往前走著。這河原來是盤山小河溝,現在把它分段取直,外沿河提變成了公路。這時,有人提議,他們下車開始步行。人在前麵緩緩地走,車在後麵慢慢地跟。他們看到,公路靠河的一邊是一行垂柳,垂柳披頭散發,細軟的柳枝隨風搖擺,婆娑多姿;路的外邊是一排白楊,正吐著翠綠的嫩芽;河溝裏有一小股清澈的水在潺潺地流著,河底裏的水草隨著流動的水波一起一伏,像在向觀光的人們頻頻點頭。這景又引發了人們的詩性,這回趙麗萍搶了個先,她詠道:
山河沿線觀風景,
鳥語花香沁脾心。
西邊白楊吐翠芽,
東岸垂柳披綠鬢。
小草頻頻把頭點,
潺流嘩嘩起歌聲。
杜李為何今不來?
恐難詠盡此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