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花兒之所以顯得分外紅豔,那是因為綠葉的襯托。幽默也是一樣,要變得口吐蓮花,就不能忽視了它的技巧,它能讓你的幽默顯得睿智妙而且韌勁十足。幽默是一門擁有很多技巧的吾言藝術,隻有適當的內容,搭配精妙的方法,才能在幽默的保駕護航之下,順利到達成功彼岸。

1.機智聰明的幽默

典型事例

英國作家狄更斯愛釣魚。有一次,他正在一條河裏釣魚。

一個陌生人走到他跟前問:“先生,您在釣魚?”

“是啊,狄更斯毫不遲疑地回答,“今天釣了半天了,也沒一條魚上鉤,可是在昨天,也是在這個地方,我卻釣到了15條魚!”

“是嗎?,陌生人問,“那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條河的管理人員,這段河麵上是嚴禁釣魚的!”說著,那陌生人從口袋裏掏出一本發票簿,要記下眼前這個垂釣者的名字並罰款。

見此情景,狄更斯連忙反問:“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

當陌生人驚訝之際,狄更斯直言不諱地說:“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罰我的款,因為虛構故事是我的職業。”

狄更斯在這裏用變而又變的幽默手法,表現出了非凡的靈敏和機智。

理論闡釋

幽默是一種生活藝術,是一種氣質,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幽默從機智出發,賦予機智以新的動力,同時也對幽默自身的意念、態度和手法產生影響。當機智在幽默中以其理性姿態出現時,則構成了機智性幽默這一新生物。

2.偷換概念的幽默

典型事例

老師:“今天我們來溫習昨天教的減法。比如說,如果你哥哥有五個蘋果,你從他那兒拿走三個,結果怎樣?”

孩子:“結果嘛,結果他肯定會揍我一頓。”

理論闡釋

從數學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這種回答是十分愚蠢的,因為老師問的“結果怎樣”很明顯是“蘋果還剩下多少”的意思,屬於數量關係的範疇,可是孩子卻把它轉移到未經哥哥允許拿走了他的蘋果的生活邏輯關係上去。不過,恰恰是因為偷換了概念才使這段對話產生了一種幽默的效果。“偷換概念”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效果,是因為幽默的思維主要不是實用型的、理智型的,而是情感型的。因此,對於一般性思維來說是破壞性的東西,對於幽默來說則可能是建設性的。

3.魅力敵意的幽默

典型事例

公司裏的職員有時開玩笑說到太太們的奢侈。一個說:“就算皮包裏層是捕蠅紙做的,我太太的錢也不可能留在皮包裏。”另一個說:“我太太她承認她喜歡花錢,但是叫我不要用‘奢侈’這個字眼來說她,另找個新字好了。”

理論闡釋

這類幽默從表麵上看來似乎是很損人。但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職員其實都很愛自己的太太,並且以她們為榮,他們實際上表達的意思是自己的太太比別的婦女穿著更好,更具魅力。他們以太太的奢侈為幽默的素材來表示對太太的愛和以她為榮,並且以此代替直白的誇耀。

敵意幽默的效果在於使他人能集中注意力聽你說話,記住你所說的,並且也能使談話活潑進行,便於意見的表達。不過,運用敵意幽默一定要謹慎。有時候,我們需要用到一些理智的思考,但還是很容易流於殘忍和刻薄。而且更有甚者,敵意幽默表麵所帶有的輕微的侮辱也極易刺傷他人的心,使人陷入焦慮之中。

4.自相矛盾的幽默

典型事例

事例一:有一小孩餓得直哭。父親安慰他說:“你要吃什麼?盡管告訴我,哪怕是龍肝鳳膽也好,我都拿來給你吃。”孩子說:“那些我都不要,我隻要飯吃。”父親罵道:“不懂事的家夥,隻揀家裏沒有的要。

事例二:生活中,有些人別出心裁,利用矛盾技法造句,為人們喜聞樂見。如:

“缺什麼都行,就是不能缺錢。”

“什麼都應有,就是不能有病。”

理論闡釋

事例一中的這位父親真是好笑,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還要振振有詞地說給孩子吃龍肝鳳膽,真是矛盾得可以。“矛盾”這個詞本源於《韓非子》中那位賣矛和盾的生意人,表示事物之間的強烈衝突,有很強的喜劇色彩。現代生活中,我們常說的自相矛盾是指人物言行不一,言語前後衝突,行為相互抵觸。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這樣的自我矛盾已經令人好笑了,但還缺少一種強烈的對比性。為了使戲劇性更強,取得更好的幽默效果,可以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就是在矛盾對轉以前把即將轉化的矛盾加以強調,以聳動別人視聽。

5.歪解原意的幽默

典型事例

事例一:“您認為牛皮最大的用途是什麼?”

“做皮衣。”

“不對。”

“做皮鞋。”

“還是不對!牛皮最大的用途是把牛包起來。”

事例二:一人問道:“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裏?

智者答:“因為陸地上有貓。”

理論闡釋

上麵這兩個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幽默故事,其實就是“歪解法”的一個具體運用,說話的時候我們用尋找新奇的表現角度的方法來解釋正常的現象回答一本正經的提問,可以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幽默感。“答非所問”也是一種歪解原意的方法,有時候,利用這種“答非所問”的方法也能造成新鮮的幽默效果。相比於“偷換概念”來說,“答非所問”重在一種新角度的回答,看似合理,其實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歪解,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邏輯上不合理的地方。“歪解原意”雖然不合邏輯,可是這種技巧除了能夠產生幽默效果外'時候還能起到正麵的說服效果。

6.正話反說的幽默

典型事例

有一則宣傳戒煙的公益廣告,上麵完全沒提到吸煙的害處,相反的卻列舉了吸煙的4大好處:一、節省布料,因為吸煙易患肺癆,導致駝背,身體萎縮,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麼多布料;二、可以防賊,抽煙的人常患氣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賊人以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竊;三、可防蚊蟲,濃烈的煙霧熏得蚊蟲受不了,隻得遠遠地避開;四、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理論闡釋

這裏說的吸煙的4大好處,實際上是吸煙的害處,卻正話反說,顯得很幽默,讓人們從笑聲中悟出其真正要說明的道理,即吸煙危害健康。說出來的話,所表達的意思與字麵完全相反,就叫正話反說。如字麵上肯定,而意義上否定;或字麵上否定,而意義上肯定。這也是產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方法能夠在不直接指明對方錯誤的基礎上,使他們自我反省並認識自己的錯誤。

7.故作糊塗的幽默

典型事例

一次,拍完電影,演員們都去浴室洗澡了。這時有人給女主角打來緊急電話,導演慌忙去叫。

片場的三間浴室是給明星專用的,一進門是更衣室,裏麵才是浴室,如果人在裏麵洗澡,外麵叫是聽不到的。

導演不知道女主角在哪間浴室,情急之下推開了第一間浴室的門,哪知道卻看到男主角光著身子對著門站在噴頭下衝洗。

男主角的動作停頓了一下,女導演急忙轉身,並趕緊把門關上。

“哦,對不起,李萍小姐!”

導演立即喊出了另一位女明星的名字,室內的男主角也燦然一笑。

這位女導演故意以假裝看錯了人的糊塗做法,既不使男主角感到難堪,更使自己擺脫了尷尬。

理論闡釋

幽默感的缺乏,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直截了當的就事論事,而實際上,如果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直接向他人道歉或對他人進行反駁,隻會使自己更加難堪,適當地裝裝糊塗、幽默一下,反而能夠巧妙地解決問題。假裝糊塗的妙處就在於對真、善、虛、實的靈活運用,有時候盡管自己很清楚,還是裝作糊塗來迷惑對方。智慧有時就隱藏在假裝糊塗的幽默中。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處理不好著實使人尷尬萬分。遇到這類情況時,想要化解難堪,不妨假裝糊塗,幽默應變。

8.自吹自擂的幽默

典型事例

有一個美國人和英國人在一起互相吹牛。

美國人說:“我們美國人很聰明,發明了一種製造香腸的機器!這種機器真是神奇,隻要把一頭豬掛在機器的一邊,然後轉動機器的把手,那麼,香腸就可以自動地從機器的另一邊一條一條地轉出來!”

英國人一聽,不屑地說:“這有什麼了不起?這種做香腸的機器我們早就有了!你們美國人真是少見多怪!我們早就把這種機器改造得更加神奇了!”

“怎麼神奇?”美國人問。

“我們新的製作香腸的機器,隻要做出來的香腸不符合我們的口味,我們就可以把香腸放在機器的一邊,然後‘倒轉一下’機器的把手,那麼,機器的另外一邊,就會跑出原來的那一頭豬。”

理論闡釋

上麵故事中,美國人的話雖然也十分誇張,但英國人的話比美國人的話更能產生幽默效果,這是因為英國人的話帶有更加明顯的荒謬性,從而使整段話起了質的變化,幽默也就展現出來了。很多幽默的成功,都在於對關鍵的地方,用語言進行恰到好處的誇張。自吹自擂是誇大其詞的一種,誇大其詞就是用荒謬誇張的話來表達幽默,使人倍覺趣味。誇張之所以能造成幽默效果,是因為這些話題與內容經過誇大之後,變得不合常理,大大出人意料,從而造成幽默效果。

9.巧設連環的幽默

典型事例

一考生騎驢赴京趕考。路上問一個放牲口的老漢:“噯,老頭兒!這兒離京城還有多遠?”

老漢看他穿戴得倒是挺排場,就是問路不下驢,說話沒禮貌。老漢心裏想:這算什麼書生!老漢本來不想理他,可又想教訓他一下,就答道:“京城離這兒180畝。”

書生感到好笑:“喂牲口的!路程都講‘裏’,哪有論‘畝’的?”

老漢冷笑道:“我們老輩子的人都講裏(禮),現在的後生娃沒有教養,不講裏(禮)!”

書生臉一沉,說:“你這個老東西,怎麼拐著彎罵人呢?”

老漢說:“喂牲口的老東西本來不會罵人。隻是今天心裏不痛快,我養的一頭母驢,它不生驢仔,偏偏生下了個牛犢。”

書生不明白老漢的意思:“你這個人真是稀裏糊塗的,生來就該喂牲口。天下的驢子哪有下牛犢的道理?”

老漢還是耐心指教書生說:“是呀,這畜生真不懂道理,誰曉得它為啥不肯下驢咧。”

書生聽出了話裏的意思,麵紅耳赤,沒有作答就揚鞭絕塵而去。

理論闡釋

幽默的表達是含意內涵的,故事中的老漢,通過曲折的暗示故弄玄虛,吸引對方思緒,誘使對方上當,是請君入甕法運用的典範。將一種計謀用在幽默上,它就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意味的幽默技巧,或者說是語言技巧。它的突出特點就是:用故弄玄虛的連續的問或答,使對方一步步進入自己的話語迷宮,營造出一種幽默的氛圍,同時使他人開竅。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藝術使幽默更加顯露出它固有的機智與思辨色彩。由於這個原因,在生活中的舌戰場合,這種巧設圈套的幽默技巧也被廣泛地應用。

10.以不變應萬變的幽默

典型事例

從前,有個農夫很有骨氣,從不肯討好地主。

地主問他:“你為什麼不奉承我呢?”

農夫答:“你有錢是你的,又不肯白送給我,我為啥要奉承你?”

地主說:“那好!我把錢送1/4給你,怎麼樣?”

農夫說:“這不夠公平,我還是不奉承你。”

地主說:“那麼,分一半給你,總該奉承我了吧?”

農夫答:“那時我和你一樣有錢,我為什麼要奉承你?”

地主說:“那麼,我把家當全給你,總可以奉承我了吧。”

農夫說:“到那時候,我是富人,你是窮人,更用不著奉承你了。”

理論闡釋

這農夫堅持自己的原則,萬變不離其宗,既愚弄了地主,也顯示了自己是有骨氣的。對於普通人來說,要生存下去就往往要很努力地工作,可是在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思考過自己最終追求的是什麼,自己的原則是什麼。有些人最愛隨大流而變動,沒有自己的堅持。在幽默方麵,萬變不離其中,也是一大技巧。

11.畫龍點睛的幽默

典型事例

事例一:有一次,拿破侖對他的秘書說:“布裏昂,你也將永垂不朽了。”布裏昂迷惑不解,拿破侖提示道:“你不是我的秘書嗎?”布裏昂明白了他的意思,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反問道:“那麼請問,亞曆山大的秘書是誰?”拿破侖答不上來,便高聲喝彩:“問得好!”

事例二:“能告訴我,你為什麼要從手術室跑出來嗎?”醫院負責人問一個萬分緊張的病人。

“那位護士說:‘勇敢點,闌尾炎手術其實很簡單!’……”

“難道這句話說得不對嗎?她是在安慰你呀。”負責人笑著對病人說。

“啊,不,這句話是對那個準備給我動手術的大夫說的!”

理論闡釋

事例一屬於機辯的類型。機辯在某種程度上講,有一定反擊性。當對方出言不遜足以傷害你的自尊心的時候,及時地、機智幽默地加以反擊,也就能一語驚醒他。事例二中病人幽默地畫龍點睛,鮮明地表達出自己對醫生手術水平的懷疑。本來一個不容易啟口的事情,被他用三言兩語幽默含蓄地表達清楚了。語言不是萬能的,不過有時候一句話卻能夠在適當的場合發揮出千言萬語都不能達到的作用,這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思想在語言領域裏的具體應用。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它能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同一個意思,長短不同的句子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一般書麵語中用長句子的時候較多,因為書麵語講求邏輯嚴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表達和接收的方便,我們則較多使用短句表達我們的想法。

12.情調高雅的幽默

典型事例

事例一: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 吐溫也善於使用言語幽默。

有一次他到一個小城市去,臨行前別人告訴他,那裏的蚊子很厲害。到了那裏以後,當他正在旅館登記房間時,有一隻蚊子在他麵前來回盤旋,店主正在尷尬之時,馬克?吐溫卻滿不在乎地說:“你們這裏的蚊子比傳說的還要聰明,它竟會預先看好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顧。”大家聽了不禁哈哈大笑。於是全體職員出動,想方設法不讓這位作家被那預先看房間號碼的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