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穿越晉江(上)(1)(1 / 3)

A

讓我們回到50萬至70萬年前的晉江。

那時的晉江,炎熱、濕潤,到處是雲遮霧蓋的原始森林和叫不出名字的野生動物,還有橫越天際的滾滾大海。

在這片蠻煙瘴雨的土地上,生活著一群晉江古人。他們臨海而居,幾十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生活,一起狩獵、捕魚,一起享有勞動成果。

晨曦,當第一縷陽光灑向晉江大地,一群晉江人從岩洞裏走出,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這是一個春寒料峭的季節,可他們並不怕冷,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裸露著身子。他們的模樣有些奇怪,前額很低,嘴巴前突,個頭也不高,最高的也不過1.6米。

他們來到離岩洞不遠的一個空地上,地上堆滿了前一天吃剩的魚蝦、貝殼以及用來生火的木柴。他們圍坐一圈,一邊生火,一邊用一種我們聽不懂的語言說話。說到動情處,他們會手舞足蹈起來,原來是正在安排新一天的工作。

迎著初升的太陽,他們手執“石刀”或木製長矛,向著岩洞附近的大海出發,隻留幾個體弱的老人和小孩在洞裏看家。

海浪拍打著礁石,溫潤的晉江海域,彌漫著被海風裹挾來的鹹腥氣息。七八個青壯男子手持長矛正在淺海區上奔跑,他們忙於刺殺海魚;五六個婦女則弓著背,蹲在岸邊撿貝殼;她們的身後是幾個少年,歡快地趟水,徒手捉魚。生活在晉江古地的他們,是幸運的,因為這裏山川秀美,物產豐饒。一天下來,他們捕捉到的魚蝦、貝類,可以吃上三兩天。他們也有不勞而獲的時候,特別是遇上沙灘上擱淺的大鯨魚,他們就用石刀切割魚肉,然後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點地搬回去。可是一到台風天,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隻能上山采摘野果來充饑。

太陽下山了,在海邊忙碌了一天的晉江人,收拾好捕魚器具,挑著沉甸甸的“戰利品”,拖著疲憊的身體往岩洞走。人們似乎對魚蝦特別感興趣,當一串串又大又肥的魚蝦被帶回來時,洞口的老人小孩都會跑出來迎接。調皮的孩子們騰出手來抓魚,不料手一滑,魚掉到了地上,活蹦亂跳,人群中隨之傳來一陣嬉笑聲。

天色漸漸暗了,大家圍著火堆,火光照亮了半邊天,映紅了每個人的臉龐。每個人的手裏都握著一個頭尖刃薄的石器,把魚肉割裂開來,放在火上烤著吃。當火堆上的烤魚散發出濃濃的香味時,人們便知道可以開吃了。

夜深了,大家也疲倦了,陸陸續續走進岩洞去睡覺。他們沒有床,隻是找一個不太潮濕的空地躺下來,有時還在身下墊些幹草或者獸皮。

晉江古人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都在辛勤地勞動著。對他們而言,磨製石器、采摘野果和捕魚、與猛獸鬥爭是生活主要的內容,勞動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是,也正是由於這群晉江古人的勞動,才創造了獨特的晉江史前文明。

B

6000年前的晉江深滬庵山,是個水草豐美的村莊,西北側有一條小溪,東北麵是深滬灣,一望無際的大海,波光粼粼、魚水交歡。

方圓幾公裏內的庵山,散落著一幢幢幹欄式的房屋,東一座,西一座,如同蒼茫星空中的碎星子。這裏住著一個名叫達蒲的小男孩,還有他的爸爸媽媽。與幾萬年前的祖先不同,達蒲的父輩們撤出岩洞,從森林來到平原湖沼,住在一棟幹欄式房屋裏麵。這房屋很氣派,隻有像達蒲父親那樣的能工巧匠方能建造出來。小時候,達蒲目睹過族人造屋的情景:他們依樹而建,往地麵上打樁,然後在木樁上架設梁木,再鋪上木地板,最後搭蓋屋頂,一棟幹欄式房屋就這樣蓋成了。

早上,一身獸皮打扮的達蒲,跟著爸爸來到附近的深滬灣勞作,爸爸在海上結網捕魚,他則在淺灘上拾取貝殼。傍晚回家,達蒲和爸爸將剛捕回的魚蝦倒進陶罐,加些許水,然後放在支架陶釜上炊烤。吃過的貝殼,達蒲學著爸媽的做法,在屋後的空地上挖個大坑,埋進去。達蒲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當時埋下的這些貝殼,幾千年之後重見天日,成了他們在此活動的遺跡。

夜深了,睡夢正酣的達蒲,被窗外的狼叫聲驚醒。這時,爸爸一骨碌爬起來,一手舉著火把,一手揮動鋒利的石斧,躡著腳跟走出門外。原來爸爸在屋後圈養了牛、羊、豬,擔心它們被狼群叼走。要知道,這群經過馴化的動物是達蒲的寶貝,每當出去狩獵,狗是他的得力助手。有心事的時候,他也會跟狗說悄悄話。

在達蒲的眼裏,爸爸是天底下最棒的能人,不僅會打磨精美的石戈、石锛,還懂得燒製陶器。不論是炊具釜、罐,還是用來盛飯的碗、缽,亦或是儲存糧食的大甕、大缸,都難不倒達蒲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