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回家(1 / 2)

從上街的鎮醫院出來,穿過鎮中心的大街,沿著大街再往前行一段路,就是後街。張雨婷的老家就在後街的尾端。這裏家與房子當地的方言都叫厝。

張雨婷父親的厝是一個夯土外牆裏頭木板屋的大房子,與鎮上的其他人的厝一樣,裏邊分為好幾個小屋子,父母兄弟住一塊兒,在厝裏有各自的屋子和廚房,。

父母的屋子在二樓,大伯與二伯的屋子在一樓,廚房都在一樓。

整個厝就住著三兄弟,他們的父母,也就張雨婷的爺爺奶奶不在了,還有一個姑姑多年前出嫁,不在厝裏。

這也是前世張雨涵小時僅住了一年多的家,一年後就隨父母離開,後來與父母也回來過幾次。再過了許多年,老厝賣了,三兄弟各自在其他地方買了房子。

在大門口,瞧著牆外表粉刷著白灰的老厝,她的記憶中還是依稀有些熟悉的。雨婷大伯張文賢的屋子在靠近大門的前廳左邊,二伯張文德的屋子在右邊,張文峻在三兄弟裏是老幺,屋子是二樓獨立的一間,都不大。一層的後廳是廚房,也按順序相鄰地排著。

老厝的後門旁靠路邊的原先是自家的茅廁。後來拆掉,兄弟三人各出一些錢,搭了個浴室,又將院牆延伸,把浴室圈在厝的後院裏,重新在另一個位置開了個後門。說是浴室也僅僅是用黃土,摞成一個小平房再分成三個更小的隔間接上塑料管罷了,此時根本沒有什麼浴霸浴缸之類的用具,平時洗澡用的熱水都是在廚房裏燒的,然後裝在大木桶裏提過去。

厝的三樓是庫房,放了用粗布麻袋裝的一袋袋稻穀糧食等其它的一些東西。兄弟三人都是農民身份,有自己的田,就在離家不遠的山腳下。每年種的糧食夠自己吃。平時農閑的時候,兄弟三人也都各有工作,大伯在鎮上的建築隊當泥水匠(夯土工)。二伯在一家家具廠做木工師父。

雨婷的父親是知青,高中時曾被送到鄰市的一個崇山峻嶺中、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在那裏足足呆了十年,張雨涵還是在那裏出生的,如今回來是回來了,但沒被正式招工,隻是在鎮上集體企業做臨時工,張雨婷還知道,半年後父親會到街上去擺攤,就是小人書加幾本小說,看的人隻需交幾分錢,然後就可以坐在攤前翻閱了。

直到過了一年才被招到延峰市的一家國企當正式工人。也就在那時,父母帶著雨涵離開老厝,離開了小鎮。

回到屋子,趙惠琴把小雨婷放在小床上,是嬰兒睡的小木床,綿軟的床墊四周有木框做的護欄,高度差不多是三四十公分左右,這個小木床還是二伯做的,做的那是相當的好。張雨婷躺在裏邊,感覺挺舒服的。

望著屋頂的暗黃色的木料做的天花板。張雨婷動了動小手臂,想拉開繈褓,十月的南方天氣不怎麼炎熱,但包著厚厚的布就不一樣了,沒有繈褓,張雨婷相信這個小身體會更加舒適一些。可是動了幾下,卻發覺扯不開這層軟布,是現在的力氣太小了,還是大病初愈體力未恢複?張雨婷額上滲出幾滴汗珠,無奈之下停止動作。

妹妹,妹妹?哥哥張雨涵清脆的聲音傳來,張雨婷抬眼望去,見到小哥哥已趴在木床的護欄框邊,好奇地盯著自己,小手伸出來,想觸摸自己的繈褓,可手又夠不著,想了想,他蹲了下來,小手從護欄的空隙間伸進去,終於摸著了繈褓,他開心地笑了,細聲細語的說:妹妹,我抱。。。妹妹,我抱。。。。。。

張雨婷任由他的小手輕輕地推著自己,聽著他含糊不清的話,知道他是想抱自己,心裏又是一陣無語。自己現在還保留有前世三十六歲的記憶呢,就算再大一點,能獨立行走,又如何能同幼兒一樣,與小不點們廝混在一起玩呢。到時候最好的情況就是自己當大姐大,學托兒所的阿姨一樣,哄著小哥哥及大伯二伯的小堂哥小堂姐們乖乖的聽自己的話。

大伯二伯與自己的父親一樣,三兄弟都各有一兒一女,大伯張文賢的兒子張雨昊是小家夥們裏年齡最大的,今年五歲,二伯張文德的女兒張雨欣其次,四歲;年齡排第三的是二伯的兒子張雨楠,三歲,張雨涵在第四,大伯的小女兒張雨倩現在一歲多,堂哥堂姐裏排在第五,最小的老幺就是張雨婷了。

在模糊的記憶裏,張雨婷隻記得一點點前世為張雨涵時,與堂哥堂姐還有鄰居家的幾個小夥伴,在一起瘋玩的片段,那一年的時光似乎就是與他們在打打鬧鬧,東跑西顛中度過的。後來三歲多時,張雨涵隨父母從小鎮去市區,與堂哥堂姐及那些小夥伴們就分離開了。

幾年的時間都難得見一次麵,隨著年歲的漸長,與堂兄堂姐們的親密感情一去不複返,成為幼時的一個記憶。

回到這個家後,張雨婷就努力地從腦中搜尋那時的記憶,抑製不住也無法不懷舊,因為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每一處地方都是刻著幼年時代的絡印。隻可惜前世那時太小,再加年代久遠,就是想回憶,也找不到多少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