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言是湖北人,自小鮮有出行,明明有一身的宅男屬性,但卻又很喜歡旅遊,盡管如此,他去過的地方也隻有省內的宜昌三峽和湖北與江西交界處的九江。
提及九江,很多喜歡旅遊的人就會想到鄰近的景德鎮與當地的廬山,不過可惜的是,蘇言隻去過廬山。但正是廬山之行後,蘇言對五嶽的興趣才開始與日俱增,對泰山尤為喜愛。
好不容易等到了節假日,正好宅男屬性也沒有乘著假期發作,蘇言背上簡易的行李踏上了泰山之旅。
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因其其實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其曆史典故數不勝數,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曆朝曆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其中,秦始皇封禪泰山的典故蘇言尤為喜歡,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19年,那個時候的秦始皇正好30歲。
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但是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辟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其實,所謂“封”,是指築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不過,秦始皇封禪泰山的結局卻極為無奈。不僅封禪受到了儒生們的冷嘲熱諷,而且連秦王朝的功德也遭到徹底否定。
《史記·封禪書》有記載,“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還有一處是“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偽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
對於這故事背後的政治宗教意義蘇言並沒特意研究過,他隻是單純的自泰山聯想到了秦皇封禪,然後同樣的比較喜歡這位一統天下的帝王。
即便排除這些,泰山本身的神話故事也頗多,盤古開天、東嶽大帝、碧霞元君,這些蘇言也極為喜愛,說白了,隻要是帶有玄幻色彩的故事,蘇言大多都會很有興趣。
這些當且不論,蘇言本次旅遊的目的卻是十分的簡單,隻是希望能一睹泰山雲海,或者佛光,實在不行,晚霞夕照或者日出也行。
爬過山的朋友都知道,單靠一雙腿上山,那是真的累。蘇言在山腳下休息一晚後,第二天一大早便開始了攀登,一直到大中午,才氣喘籲籲的到了山頂,個中艱難難以言表啊,這種體力消耗,對平日不好動的蘇言是一種極為痛苦的過程。
或許是老天照顧,在泰山遊玩的數日,蘇言竟然極為好運的見到了泰山雲海,至於日出日落,那個每天都能看到,實在是沒什麼值得說道的。
什麼,你說雲海也常見?騙人的吧,那個也是看命的好不,好多來旅遊的都沒能見過,天氣因素對雲海的影響可是很大的。至於傳說中的泰山佛光,那個更加難以見到,但是蘇言這一次似乎運氣爆棚了。
在旅行計劃的最後一天下午,蘇言稍微深入了山林間,偶然間的一瞥,夢幻似的光彩便映入了眼中,那一刻,蘇言心中有一股呐喊的衝動,他很想大吼一聲“我看到佛光啦”,但在那一刻,天地之間好似扭曲一般,僅僅隻是一刹那便恢複了平靜,同樣是那一刹那,蘇言心中的呐喊尚未發出,他就已經不省人事。
咳咳,別想多了,蘇言隻是昏了過去,在某種不為人知的力量影響之下,他直接失去了意識,身體也消失在了林間。
好似過了千年,又好似隻過了一刻,蘇言重新出現在了主物質空間,但很顯然,對於這個時間觀念,昏迷中的蘇言自己是並不知情的。
等了許久,當蘇言醒過來時,入眼的卻根本不是熟悉的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