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墓奇聞
公元1972年4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東郊馬王堆,發掘了一座2100多年以前的漢墓。墓內有大量完整如新、極其珍貴的文物,更令人吃驚的是,還有一具保存完好、皮膚具有彈性、麵如生容的女屍!
馬王堆,從此成了考古史上一顆放射奇光異彩的新星。它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的考古工作者和千千萬萬的遊客。它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一麵鏡子。
對於馬王堆漢墓,人們興致勃勃地提出一連串令人深思而又饒有意趣的問題。例如,2000多年前的屍體為什麼不腐爛,到底用了一些什麼靈丹妙藥?怎麼一件大袍還不到一兩重?女屍生前是什麼人?等等。發掘報告一公布,世界上各種報紙雜誌,爭先恐後地報道這一消息。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反應尤為強烈。國內學術界和新聞界對女屍的棺液更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也許能在一滴棺液中找到古代防腐的神奇秘方,或者從女屍的一根頭發中可以打開古代防腐秘密的大門。
公元1973年,考古工作者繼續發掘了馬王堆二號和三號漢墓。出土的文物進一步證明,馬王堆是長沙諸侯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的墓地:在一號墓中沉睡了2000多年的貴婦人,是軑侯的妻子;二號墓是軑侯利蒼本人的;躺在三號墓中的是利蒼的兒子。
二、三號墓,由於密封不嚴,防腐程度比較差,屍體已經腐爛,僅存殘骨。但是,二號墓中出土了墓主人的私印和官印,這卻是十分難得的曆史見證。它為判斷死者究竟是什麼人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三號墓不僅出土了許多精致的漆器工藝品等,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一些久已失傳的古代科技文圖。例如地圖、天文和醫學著作等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的自然科學成就,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從馬王堆三座漢墓中出土的隨葬物品,總共有2000多件。其中一號墓的隨葬器物有1000餘件,主要有絲織品、漆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糧食、食品和明器等。三號墓出土的隨葬器物不少於一號墓,主要有帛畫、帛書、簡牘、兵器、樂器、漆器、木俑和絲織品,有些是一號墓中所沒有的珍品。二號墓由於多次被盜,所剩器物不多。在這為數不多的殘破隨葬品中,主要是漆器,大約有200件。陶器有鼎、盒、鈁、匕、勺和熏爐等。另外,還出土有小銅鼎、鎏金嵌玉銅卮、錯金銅弩機、銅劍首、玉璧等。
湖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遠在5000多年以前,洞庭湖一帶就有不少氏族部落在那裏從事農業生產。其中安鄉湯家崗氏族已經能夠製造精美的印紋白陶、彩陶和磨光黑陶。這些氏族輾轉於江漢平原一帶,後來沿著湘、資、沅、澧,溯流而上,一直向湖南的中部、西部和南部開拓。這些氏族部落,史書和傳說中都叫作“三苗”。他們較深地受到夏商文化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北部已在楚國的管轄範圍之內,文化已有了高度的發展。湖南省西北與四川省毗鄰,所以,古代巴蜀文化與湖南“五溪蠻”文化有著密切聯係。湖南省東南部兼有吳越文化的因素。然而,這些地區和湖南的文化都和中原文化一脈相承。
因此,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才能,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心血的結晶,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一。
“火洞子”
長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坐落在湘江岸邊。相傳,遠在戰國時期,這裏就已是楚國的重要邑鎮,當時叫作青陽。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這裏設置了長沙郡。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奪取了全國政權,封功臣吳芮為長沙王。漢代統治長沙的貴族階級,在許許多多的墓葬中,埋下了大批珍貴的文物。
在長沙市東郊的一片平坦的田野中,有一座土丘,這就是馬王堆。馬王堆的中部有兩座直徑60米、高16米的土塚。土塚大小相仿,中間相連,像個馬鞍形。曆來,人們沿襲著一個說法,說這裏是五代時楚王馬殷及其家屬的墓地,因此,把它稱為馬王堆。不過,也有人說,這是西漢長沙王劉發埋葬程、唐兩個愛姬的“雙女塚”。
其實,這兩座土塚中,有三座古墓。它既不是馬殷及其家屬的墓葬,也不是什麼“雙女塚”。公元197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工作隊,根據封土和有關情況,斷定這裏是個漢墓群。湖南省人民政府把它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公元1971年底,馬王堆療養院在此施工,發現地下全是赭紅白點的花斑土,越往深處越堅硬。一天,坑洞裏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花斑的紅土層中,挖出了一大塊油光閃亮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用手一捏,又細又軟,如同麵團。白膏泥越挖越寬,到底有多寬多深?好奇的小夥子們,急於要弄個水落石出,嫌鎬頭鐵鍬挖得慢,就找來了鋼釺,一個勁地往下鑽。這一下可鑽出了一點名堂:從鑽孔裏冒出了一股難聞的怪氣味。大家都跑來看稀奇。不知是誰發了煙癮,他剛劃著了火柴,隻聽得“嘣”的一聲,氣孔著了火,吐著藍藍的火苗!有的忙著救火,有的嚇得往外跑。還是年紀大的有見識,他們說,這裏麵一定有寶貝,最好請考古工作者來考究考究。
湖南省博物館的同誌聞訊後,立即趕往現場。一位有著50來年“挖寶”經驗的老技工,在現場仔細察看了一陣以後,胸有成竹地說,這是一個漢代的“火洞子”(指墓葬),裏麵不僅埋葬有較好的漆器,而且還很可能保存有屍體!
那麼,古墓中怎麼會噴出火焰呢?原來,這是由於墓室裏的有機物分解以後,產生了一種可燃性氣體而引起的。人們習慣地把這種氣體叫作沼氣。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由氫和碳化合而成,化學分子式是CH4。它的比重為0.554,重量隻有空氣的一半,擴散能力卻比空氣快三倍,燃燒時火焰呈藍色。這種能噴火的墓俗稱“火坑墓”。火坑墓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常能遇到,並不陌生。解放前,這種火坑墓在長沙就發現過數起。在古書中也多有記載,如王充著的《論衡·死偽篇》中就記載著:“改葬定陶共王丁後,火從藏中出,燒殺吏士數百人。”
黨和政府對老技工的判斷非常重視,很快批準了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計劃。有些學校、工廠和工程施工部門也積極協助發掘。從公元1972年1月6日開始到4月28日為止,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裏,發掘工作進展得又順利又迅速。當人們揭去墓頂上的黃泥封土以後,便是五花土和白膏泥層,接著是一層木炭;刨開木炭,一副龐大的棺槨就呈現在眼前!
打開棺槨看看
在還沒有揭開外槨蓋板時,人們仔細觀察一下:
整個墓坑是一個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斜坑墓道在墓坑北邊正中間,上寬3.1米,下寬2米。墓道底的坡度是36度,盡頭在距離墓坑底3.5米高的地方。
墓坑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6.8米,墓口到墓底深16米。從墓口向下有四層台階,每層台階向內收縮1米左右。台階以下,是一個上大下小的鬥型坑壁,一直到墓底。墓室的南北長7.6米,東西寬6.7米。
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葬具龐大,結構複雜。整個葬具托在三根墊木上麵。外槨的蓋板和底板都是雙層。從墊木底到外槨蓋頂麵的高度是2.8米,幾乎有一層樓房那麼高。蓋板上麵平鋪著26幅竹席。上層外槨蓋由外框和蓋板所組成。外框是用4根方木四角搭榫接合而成的,長6.73米,寬4.9米,厚0.4米。蓋板是用5塊木板橫鋪成的,嵌在方框內。
當把外槨和中槨的三層蓋板揭開以後,隻見隨葬品五彩繽紛、光彩奪目。大家以驚喜的心情觀賞著這些璀璨的文物。原來,外槨和中槨之間的空隙,被分隔成四個邊箱。東、西、南三個邊箱的大小一樣,長2.96米,寬0.46米;北邊的邊箱長度和其他邊箱相同,而寬度剛好大一倍,即0.92米。在這四個邊箱內,放置著大部分的隨葬物品。東邊箱的中部和南部、南北兩邊箱的東部是滿麵粉脂、遍體羅綺、惟妙惟肖的木俑仕女;北邊箱和東邊箱的北部是數以百計、造型奇特、圖案雅致、製作精美的彩繪漆品;西邊箱是大大小小的竹笥(音sì),竹笥裏裝著各種絲織物和食品;南邊箱裏是造型優美和工筆彩繪的陶器。考古工作者用白絨絨的棉花和紗團小心翼翼地把每件珍寶包裹起來。
為了保護好棺內的每件文物和可能有的屍體,考古工作者決定把棺槨整體吊上地麵,送到早已準備好了的清理室去。
揭棺工作在清理室內進行著。幾十雙眼睛都在等待著那一刹那間神秘的奇觀。攝影師調好了焦距,隨時準備拍下那千年不遇、萬載難逢的一瞬;醫務人員屏聲靜氣,仿佛在等待一台大型手術一樣;考古工作者的心情更是難以平靜。
棺木是用梓木類的楸木做成的,共有四層:第一層套棺,除蓋板是由兩塊木板拚起來的以外,四壁板和底板都是由一塊整板接榫對成的。外表髹(音xiū)黑漆,裏麵髹朱漆,但未加彩繪。第二層是黑底彩繪套棺,第三層是朱底彩繪套棺,第四層是羽飾內棺。各層都是長方盒形狀,一個套著一個,嚴絲合縫,隻有層與層之間有微小的空隙。
黑底彩繪棺在黑底上,用白、紅、黃等色彩繪出雲氣紋。雲氣中間有各種各樣的怪獸,或搏鬥,或狩獵,或鼓瑟,或舞蹈,或與飛禽、猛獸、牛、鹿等追逐,姿態萬千,動作自如,描繪逼真,栩栩如生。蓋板和壁板四周圍裝飾著0.14米寬的幾何圖案花邊。
朱底彩繪棺以紅漆作底,上麵加彩繪。在蓋板上麵,繪著雲紋和二龍二虎互相搏鬥的圖案。四壁板的邊緣,用0.11米寬的幾何圖案做花邊。中間畫著傳說中的昆侖山,山上雲氣繚繞,遊龍、奔鹿和怪獸,躍然其上。四壁板上的花紋,變化迭出,各不相同。
內棺更顯得特別。在蓋板和四壁板上,裝飾著鋪絨和羽毛貼花絹。鋪絨上是棕色的花枝形幾何圖案,用它作為鑲邊。羽毛貼花絹上是菱形花紋,上麵貼著金黃色和黑色等色彩的羽毛。這種用鋪絨和羽毛貼花絹裝飾的木棺,在我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發現。
在揭開內棺蓋板時,就有一股難聞的酸臭味向人們襲來,在場的人都難以忍受。可是,考古工作者卻喜從中來,因為這一股臭味就是一種報喜的信號,它意味著棺內很可能還保存著死者的遺體。當人們懷著滿心希望和惴惴不安的心情,把棺蓋揭開以後,驚動全世界的奇跡就出現了:隻見五彩繽紛的錦繡衣衾完整如新,絲麻綿帛厚厚地包裹了20來層,從頭至腳橫係著九道絲帶,又在上麵覆蓋著一件泥銀彩繪黃紗絲綿袍和一件繡花絹絲綿袍。一個50來歲的貴婦人就“安逸”地躺在這團團錦簇之中。她仰身直肢,頭北足南,瞠著圓鼓鼓的兩眼,張嘴吐舌,貌不雅觀。
女屍身長1.545米,兩手夾著香囊,浸泡在一種茶水色的液體中,皮膚淺白而顯微褐,潤澤而有彈性。屍體保存得如此完好,曆經2000多年仍然麵容如生,這是世界上聞所未聞的奇跡。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驚愕萬分,也沒有一個人不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防腐技術而自豪。
過去,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掘過埋葬多年而沒有腐爛的屍體。不過,那是叫做“木乃伊”的一種幹屍,外表如蠟的叫做鞣屍,同皮革差不多。古埃及人相信人有靈魂,並且認為人死後隻要屍體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就能轉世再生。木乃伊就是他們經過防腐處理以後保存下來的古屍。在已經發現的木乃伊中,也有自然形成的,距今5000年的埃及木乃伊可算得世界一絕。此外,開羅博物館裏保存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屍體,也很有名。拉美西斯二世死於公元前1210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這具木乃伊是公元1881年出土的,它在地下度過了漫長的3090年。經專家們鑒定,拉美西斯二世的皮膚是白色的,生享了90歲上下的年紀,死於蛀牙疼痛。不過,由於保管不善,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在出土以來的100多年時間裏,受到腐蝕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出土以前的3000多年。像這樣的木乃伊,雖說也是稀有的文物珍品,但在不少國家的博物館中都有保存。而馬王堆出土的軟濕屍體,曆時如此久遠而保存如此完好,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具能同它相匹敵。
她是誰
這樣規模宏大的墓室,這樣多奢侈的隨葬器物,墓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家眷?
人們對女屍的身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人們去獲得各種材料。有的人根據解剖所得的一些情況,就展開想像的翅膀,編造出牽強附會的甚至是捕風捉影的種種故事。聽的人隻求故事情節曲折生動,至於它的曆史真實性如何,就不去思考了。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宮女彩娥”的故事,說死者本來是漢朝皇宮中的一名宮女。因為皇帝後宮嬪妃雖多,就是生不出一個男孩兒,眼看後繼無人,急瘦了“真龍天子”,愁壞了正宮娘娘。有個大臣獻了一條計策:讓宮女彩娥懷上孩子,如果是男孩,就說是正宮所出,冒充太子。目的達到以後,心狠手毒的正宮企圖殺人滅口,要把彩娥害死。幸而還是那個大臣設計放走了彩娥。她在逃亡途中,曆盡艱辛,幾經曲折,最後來到長沙。在求生不得、尋死不能的情況下,彩娥被一賣豆腐老頭兒所搭救,就做了他的妻子。後來,彩娥的兒子登了基,母子重逢。賣豆腐的老頭兒被封為長沙王,彩娥得到了兒子的奉養。地方官按照皇帝的聖旨每年給皇太後彩娥朝貢各種物品,所以,她才這麼富貴。還說,女屍肚子裏的甜瓜子,是吃了從江浙一帶朝貢來的甜瓜留下的。這段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曲折,波瀾迭起,很是引人入勝。但是,它完全是編造的故事。
要想查清墓主的身世,還是要從墓葬本身去尋找證據。
一號墓出土的文字資料中,有一顆私印,上麵刻著“妾辛追”三個字。這就告訴人們,墓主人叫“辛追”。“妾”是舊時女子自稱的謙詞。墓主人也不例外。在出土的大量漆器上書有“軑侯家”三字,在竹笥和壇壇罐罐上蓋有類似今天的火漆印之類的封泥“軑侯家丞”四個字。“軑侯家丞”的封泥是說明隨葬物在經過他的檢驗以後才下葬的。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女屍是軑侯的夫人。
根據曆史記載,軑侯先後有四代:第一代利蒼(《漢書》中又叫黎朱蒼),始封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死於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第二代利稀(音xī),在位時間是高後三年到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85—前165年);第三代彭祖,文帝十六年繼位,死於景帝後元三年;第四代扶,從武帝建元元年到元封元年,在位30年。女屍是哪一代軑侯的妻子呢?我們得搞清一號墓埋葬的確切年代。從墓葬形式來看,它晚於楚墓而具有西漢墓的特點。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泥“半兩”和泥“郢稱”。根據過去對長沙西漢墓的研究,漢初多出泥“郢稱”。稍後的文景時期多出泥“半兩”,武帝及其以後則多出“五銖”錢。因此,可以確定這座墓的年代當在武帝以前,而可能是文景時期下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