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盡少華
我自是年少,披巾戴甲,身騎白駒,義無反顧踏上沙場。戎馬一生,隻願為國。——題記
他降生在山野農村,來的淡然,母親去的無聲,打小便沒了娘。他爹早在半年前獻命國家。他由村頭的柯大娘撫養成人。可能是受了些許父親的影響,他自幼愛武,隻可惜村裏貧窮,直到年方八歲才正式拜師學藝。師傅姓蔡,單名一個勇,居閑言碎語所說,他曾經參過軍,但不知為何在去參戰中途失蹤。無人知曉他去處,都道他是懼於死亡,半路逃跑。而蔡勇本人卻並未做出任何澄清,別人也當他是默認了,隻覺說下去再沒意思,也就漸漸安靜了下來。
自古以來流言蠻語便是如此,你不聞不問,不慍不火,也便沒人再把它當回事。
他每日赤手空拳和師傅一招一式進行學習,大致都是些基本功。師傅這般教導:“根基穩,重心便穩。習武之人,重心不穩,何來滿身功夫?”他將這話記入心裏,帶著那對於所謂重心穩的期待,落下大顆大顆的汗珠。
師傅愛收徒,可惜堅持到最後的沒有一兩個,大都是學了幾周後被師傅無情拋棄的。他生來清秀,身子骨弱,硬是靠著那每天扛著的幾大塊鐵和永不言敗的意誌,成為了師傅留下的唯一一個徒弟。他每日目送著曾同習武的兄弟遠去,心裏從初始的不舍到現在的平淡無奇。師傅對他滿意,他不敢辜負師傅期望,隻好更加努力,生怕那個拖著包袱走出習武場的人變成自己。
直到那日,他年方十五。師傅授完最後一套拳法後,拍拍他的肩頭,遞給他兩個饅頭:“現如今我已將自身所學都授與你,沒什麼好向我討教的了。你走罷。這兩個饅頭算當我們的散夥飯。”
他懵懂接過,看著師傅略有佝僂的背影遠去時,忽地反應過來,一下跪在地上,重重地朝那個快要脫離視線範圍的男人磕了三個頭,額撞在冰冷的地麵,刺骨的疼痛尤為刺激著他,“感謝師傅七年來教育之恩!”那男人頓了一下,回過頭來:“你之後若是去參軍,莫要像我一般,為了兒女情長而放棄了報效國家。”語畢,走出武場消失了。
自此,他隨身攜帶著那兩個饅頭,走遍了江湖。
那年,他年方十九,正是年輕氣盛之時。啃著大餅在皇榜前停下,一眼便看見那招兵告示。他無半點躊躇,報名參軍後放下了他所牽掛的一切。他記起師傅的教導:“吾生來衛國。”軍中的一切很平淡,直到那時他才得知,師傅的練習強度和軍中並無兩樣,想來是早時便想讓他去參軍了罷。他耍劍耍的輕鬆,一拳一腳來的有力,讓同在一個軍營訓練的士兵尤為羨慕。
第一次打仗,他年方二十二。路途遙遠,他興致高昂,久久沒能平靜。他拿著一個鐵盾,一把長矛踏上疆土之時,望去一片黑壓壓,馬蹄聲,將士聲,長矛撞擊聲,和此起彼伏的尖叫聲,在他心頭環繞著。他久久未能放鬆,卻依舊嘶吼著,手裏緊攥著矛和盾衝上前,亂揮亂舞。大概是已經忘了那些招式了罷,他緊閉著眼睛,生怕一睜開就有一灘血飛濺過來。在混亂之中,他刺死了好幾個敵兵,還將敵方的幾匹戰馬刺死。他聽見了,馬嘶鳴倒地的聲音。他卻無一絲自豪感。
最終,他在一片狼藉中醒來,身邊盡是血淋淋的屍體。那些麵孔,些許熟悉,些許陌生。他顫抖站起,發現身上破爛不堪。回到營中,他得知,這一戰敵方被打退,其主要原因是敵方將領的戰馬被刺倒,將領摔在地上,被我方團團圍住。他被人拉著到將軍麵前領賞時,他依舊恍惚。“你,刺中了敵方將領的戰馬?”將軍問。他不答,呆呆跪著。“你?”將軍再次發問,另一旁的小兵看他不言,搶先道:“回將軍,就是這個士兵。”“好!”將軍一拍桌,“賞!”就這樣,他被提拔為步兵的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