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廣海大道八十六號房的陳昊揚及夫人劉春芬女士,非常自豪的宣稱自己曾是一名紅衛兵,去過北京
見到過毛主席,是新時代新中國文化的代表,他們最不喜歡見到那些牛鬼蛇神之類的人,什麼江湖術士
,什麼道士和尚都是要打倒的對象,要專政的對象,教堂神廟更是外國入侵的象征。年輕時參與過廢除
教堂的行動,批鬥過裏麵的神父。
十年前。上山下鄉時讓陳昊揚結實了現在的妻子同是知青的劉春芬。兩人結婚後,因祖輩是革命烈士,
屬於烈屬家庭,是國家的中流砥柱。回到城市裏。等待組織安排工作。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曾經的紅衛兵,革命小將早已是昨日黃花,批鬥大會早已銷聲匿跡。國家步入高速
發展軌道上。
組織上因為安排知青返鄉,沒有多餘工作安排陳昊揚。劉春芬接替母親的工作,在國營糧店裏做銷售員
。陳昊揚在鄉下趕集時積累的經驗,在市場裏販賣各種貨物。日子也算紅火。
燒毀破壞的道觀,寺廟,教堂國家一一出錢出力進行修繕。各國和中國的關係開始緩和。基督教的神父
修女們又一次的踏上了中國的領土。從新開始傳教,一座座嶄新的教堂樹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一日,陳昊揚騎著自行車路過曾經更隨造反派們一起砸毀的教堂前。看著曾經的紅衛兵們,如今的建築
工人們,正在廢墟一般教堂前搬運著各種建築工具。從新修複著這座有著百年曆史的教堂。
陳昊揚回到家中。自己的兒子陳興耀今年已經七歲了。如今國家恢複了的教育製度。確定了九年義務教
育。陳昊揚和劉春芬夫妻倆如今正在為兒子上學發難題。
劉春芬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年少時雖然跟著造反派到處批鬥,如今回想起來,那時的自己以為所作所
為都是在救國家,如今算是看透了,所謂的紅衛兵,造反派都是四人幫為了爭權奪利,破壞國家穩定的
工具,無數愛國青年在他們號召下,被動的成為了幫凶。劉春芬此時非常後悔當日的種種,她的一生都
毀在了那場****裏,她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不如自己後塵,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知識,以
後能做一個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
陳昊揚翻出戶口本道:“我們明天帶著戶口去學校給孩子辦理入學登記。”
劉春芬道:“好。”想起自己的弟弟劉春輝因為****,小學沒有畢業便被上排到山裏,他學曆不高不屬
於知青,也不屬於工人,沒有林場簽發的返鄉證,如今隻能在山上砍樹做木工,遲遲不能回來。心中一
痛道:“我們的兒子將來必須要學習好,考上一個好大學。成為中國學曆最高的人。”說著說著淚水直
流。
“春輝的事,你別擔心。他的信,你昨日不是看了麼。”陳昊揚安慰著自己的妻子。昨日他們收到了劉
春輝給他們郵寄的信件,說他在山上過得很好,娶了一個媳婦,還生個大胖小子,最近林場又給他們漲
了工資。不要家裏惦記他們,他們今年過年準回家。信件中還帶著一張照片是劉春輝和他妻子孩子的照
片,外加三十塊錢和一些山裏的蜂蜜。
正當夫妻倆說話時。一隻信鴿飛了進來,它的羽毛如同白雪般白亮務必,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乳白色的
光芒。
陳昊揚和劉春芬夫妻二人抬起頭看著信鴿在天花板下麵繞著他二人飛舞了數圈後,兩張書信從它腳下緩
緩飄落在桌子上。
陳昊揚拿起書信,信鴿早已飛出房間消失在蔚藍的天空中。劉春芬女士上山時曾經見過當地民兵部隊所
養殖的信鴿,也見過演戲時用信鴿傳遞情報,自己也寫過很多信件,讓信鴿傳遞。疑惑的說道:“這支
信鴿怎麼飛到咱家了。”
陳昊揚曾經和幾個同學一直在山裏當民兵,親自飼養過信鴿,在老班長的幫助下,也放飛過信鴿,傳遞
過一些情報信息。他當時也是靠信鴿和另一個村子裏的劉春芬傳遞愛意,在信鴿的幫助下走到一起的。
陳昊揚忽然想到是不是曾經的同學呢。他們返鄉時曾攜帶了幾隻種鴿回家。說和信鴿成為了好朋友,舍
不得它們了。說道:“是不是我那幾個老同學,於得水,楊飛,鄭浩。”隨後否定著,信鴿送信,送的
都是紙條,這隻信鴿明顯是抓著兩封信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