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堯曰篇第二十(1 / 1)

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譯文】堯在讓位給舜的時候說:“喂!你這個舜!老天爺已把理民的大權交到你手裏了,堅定而公平地履行你中正之道的職責吧!假如天下的百姓(因為你)而陷入了困苦和貧窮的境界之中,上天給你的祿位也就永遠終止了。”舜在讓位的時候,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大膽地用一頭黑色的公牛做祭品,明明白白地稟告光明而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臣子們的善事惡行,我也不會掩蓋隱瞞,這一切早已在天帝的心中。如果我個人有罪,就不要責怪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都由我一個人來承擔。”周朝恩賜天下,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了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同姓至親,卻不如擁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果有過錯,責任都在我一個人。”(孔子說:)“嚴格檢查並審定度量衡,恢複那些被廢棄了的官職,政令就可以通行於四方了。複興那些滅亡了的國家,承續那些已經斷了的後代,提拔那些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會歸服了。”(孔子說:)“國家所重視的問題是:百姓、糧食、喪事、祭祀。”(孔子說:)“寬厚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誠實守信就能獲得百姓的信任,勤勉就會出政績,公平就會使百姓高興。”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道:“怎麼樣才可以治理好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治理好政事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呢?”孔子說:“君子讓老百姓得到一些好處,而自己卻不耗費;讓百姓辛勞,卻不招致百姓的怨恨;自己有所追求,但不貪得無厭;安寧而不傲慢;威嚴莊重,但不凶猛。”子張問:“什麼是給了百姓好處而自己又不耗費呢?”孔子說:“讓老百姓做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事,這不就是給了老百姓好處,而自己又沒有耗費嗎?選擇可以讓百姓勞動的時候,派他們去勞動,誰會怨恨呢?自己追求的隻是仁德,而得到的也是仁德,又貪求什麼呢?無論人多人少,不管勢力大小,君子都一樣嚴肅認真,毫不怠慢,這不就是安寧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莊嚴得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莊重而不凶猛嗎?”子張又問:“四種惡政又是些什麼呢?”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便進行殺戮,叫做虐;事先不進行申誡便苛求成績,叫做暴;平時要求鬆懈,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賊;說是給人財物,出手時又很吝嗇,叫做小氣。”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懂得天命,便沒有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法,就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會分析別人的言論,就無法認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