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學而篇第一(1 / 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和技能就及時地複習,不也令人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讓人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一個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好觸犯他的上級,是很少有的;不好觸犯上級而喜好作亂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立身行事的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悌可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滿嘴花言巧語,偽裝出和善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給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相處,是不是有不夠誠實的地方?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認真複習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應該嚴肅認真地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愛惜人力。役使百姓不要誤了農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作為一個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順父母,出外就要敬愛兄長,辦事謹慎而誠實可靠,要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還有餘力的話,就用來學習文獻典籍。”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選擇配偶,能注重品德,不追求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自己的一切;與朋友交往,說話能守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自己說沒有學過(《禮》、《樂》、《詩》、《書》),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輕薄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了些書,所學的知識也不牢固。要崇尚忠和信這兩種道德。不要(主動地)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要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這樣,社會風氣就會趨向淳厚了。”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先聽到那裏的政事,是自己探聽得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用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虛的美德取得的。即使是老師自己探聽來的,大概也和別人求取的方法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