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醫德對衛生決策的參與是多元的(1 / 3)

醫德對衛生決策的參與是多方位的。我們既要考察醫德傳統對衛生決策的製約,更要注意社會主義醫德在衛生決策中的重要參與作用。同樣,輿論對衛生決策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

1.醫德對衛生決策參與幾麵觀

1.1.醫德傳統對衛生決策的參與

在漫長的醫學職業生活中,形成了穩麵的醫德傳統。這是因為,醫療衛生事業是為了人類健康服務的,是與人類疾病作鬥爭的事業。隻要有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就會有健康與疾病的問題,就必然要有醫療衛生事業。也就必然有與醫療職業相伴的醫德。為了戰勝疾病,在醫學的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超越國界、時間界限的公共醫德準則。其內容與醫學職業的要求和醫學職業生活密切結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往往表現為世代相襲的傳統。比如醫學人道主義對病人個體的同情、關心,救死扶傷、防病治病,不分貧富、一視同仁等醫德傳統,世代相傳,永盛不衰。

這種傳統在漫長的歲月裏,變成醫務人員與社會公眾的傳統心理和習慣,並作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廣泛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間。即使經濟關係和政治製度改變,醫學技術發展,也不會在人們的心中泯滅。一方麵,它激勵著醫務人員為人類的健康而忠於職守,使醫學保障了人類的健康,保證了人類的繁衍和興盛。另一方麵,它使醫學道德帶有滯後即使經濟關係,政治製度已經變革,醫學技術已取得裏程碑式的發展,它卻依然固守原有的立場,固執原有的觀點,不易發生變化。反映新的經濟關係和政治要求,以及醫學技術進步的新衛生政策,雖然已經來到人們的麵前,但醫德傳統使社會公眾在新政策麵前觀望、徘徊,甚至反對。

以往的醫德傳統和模式對新衛生政策行為變化的這種背離和反差,需要兩者之間的緩衝和承繼。能否實現這種要求,就成為衛生決策者、衛生決策部門和理論工作者必須思考、觀察的重大問題。即我們要審視新政策的行為變化擺脫以往行為規範能力的強弱、時間長短、有否中介機製。

下述兩個事例或許對我們是有啟示的,一是死亡標準,二是人口政策。

關於死亡標準,迄今為止,大致可分為傳統的心跳、呼吸停止標準,以及哈佛標準,即腦死亡標準。傳統的死亡標準在人的死亡這個重要問題上緊緊地把守住了生命這一神聖的關卡。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人的生命是創造一切價值的基礎和源泉,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因此,不管人的生命質量如何低劣,醫務人員總得搶救。腦死標準的問世,反映了人類對生命質匱的關注。它不僅在死亡問題上發生了一次觀念的轉換,而且也是人類對自身認識的飛躍和對人的死亡的曆史責任感的增強。雖然,醫務界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腦死亡標準,但是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傳統的死亡標準一時還難以消除,腦死亡標準的行為變化擺脫傳統標準的能力目前仍較弱。因為心髒被認為是愛和生命的象征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世界上第一個接受人工心髒的克拉克在手術後,他的夫人問:他是否還愛他的家。鑒於傳統的巨大力量,如果忽視了它在臨床上就會出現很多麻煩。也許考慮到這個複雜情況,美國有關方麵尋求了由傳統死亡標準向腦死亡標準過渡的中介機製,即1983年美國醫學會、美國律師協會、美國統一州法律督察全國會議以及美國醫學和生物醫學及行為研究倫理學問題總統委員會建議美國各州采納兩個死亡標準並存的條款。這在目前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比較妥當的決策。

我國關於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的政策,雖然和一部分社會公眾的傳統人口觀、生育觀有較大的距離,但是麵對人口急劇增長的危機,果斷地跨越傳統,堅定不移地控製人口的增長,實行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否則,就會使全國人民在衣、食、住、行、教育、衛生、就業等方麵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實踐證明,這樣的決策有利於加快我國四化建設的進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康樂,是造福於人民,造福於人類的。在跨越傳統的同時,又十分注意宣傳教育,用新的人口觀、生育觀逐漸取代舊的傳統,並要求做到人口理論、節育知識、優生知識這三個普及。通過持久、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使計劃生育逐步成為大多數群眾的自覺行動。

誠然,醫德傳統對衛生決策的製約和影響是不能忽視的,但是,我們更應注意社會主義醫德對衛生決策的參與。因為,社會主義醫德是醫德發展的嶄新階段,有著自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以及先進的醫學科學,而且有著體現共產主義道德要求的豐富內容、基本原則和規範體係。

1.2.社會主義醫德參與衛生決策的特點

社會主義醫德是社會發展至今最先進的醫學職業道德。它以自己特有的品格參與者衛生決策,使衛生政策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首先,方向性。社會主義醫德是共產主義道德在醫學親域中的特殊表現,它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是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核心。從本質上來說,社會主義醫德植根於自己時代的生產關係,受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製約和影響,它同社會主義製度相適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體勞動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醫德的這種性質及其對衛生決策的參與,將從倫理方麵保證衛生政策的社會主義方向,督促衛生政策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鞏固、發展服務。

其次,先進性。社會主義醫德的基本原則是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統帥著社會主義醫德的全部內容,貫穿於醫德發展的始終,是衡量醫務人員個人行為和品質,以及衛生政策道德水平的最髙道德標準。社會主義醫德的這種先進性對衛生決策的參與,將從倫理方麵體現出衛生政策對人民的權力、利益、人格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衛生政策為人民服務的先進性。

再次,公益性。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希望消除疾病,而且希望延年益壽,希望在智力、體力各方麵有更理想的發展。醫學服務由治療到預防,生物到社會、生理到心理、機體到環境,要為人類提供全麵服務。醫學衛生事業成為規模宏大的社會事業,成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醫德不僅著眼於單個的病人,而且著眼於整個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利益;社會主義醫德不僅要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而且要使醫學科學成果所提供的益處能夠公平合理地分配,使有限的衛生資源、費用得到最合理的分配。

社會主義醫德對衛生決策的參與是深層的,是帶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所以,一方麵,要求衛生決策者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醫德水平;另一方麵,要求人們對任何一項衛生政策的評價,不能僅僅從政治、經濟、醫學的角度著手,還必須具有社會主義醫德的視野。這除了需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醫德教育外,注意對社會公眾的醫德宣傳也顯得十分重要。

1.3.道德主體的情感趨向

在執行政策中,醫德的參與往往表現為當新舊醫德觀念和行為發生衝突時,道德主體對新政策、新道德的情感趨向和擺動,能否複歸到新政策要求的坐標上來。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追蹤這種道德主體的情感趨向和行為變化的軌跡。如果,我們對此有所忽視,則會使政策的異向作用無法被道德主體所接受,以致影響政策的調整和完善。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形式和外部表現形式。它是以滿意或不滿意,喜歡或厭惡等態度為特征,以喜、怒、哀、樂、悲、憤等某種獨特色彩的體驗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公眾對新策的情感擺動,主要來自於新政策在調整各種利益關係中使人們的利益得到滿足的程度。當新政策給社會公眾帶來的利益達到較高的滿足程度時,就會加深對新政策的認識,產生滿意、興奮等情感。滿足程度越高,這種情感就越強烈,道德主體與新政策之間的衝突就越小,人們的行為就極易達到新政策的坐標。滿足程度較低,就容易產生消沉、不滿的情感。滿足程度越低,道德主體與新政策之間的衝突就越明顯,就極易偏離新政策的坐標。這是因為,人們在對政策進行認識的過程中,總是由一定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決定的,也就是說,總是對政策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反映,越是與道德主體的需要相符合,越能為道德主體所認識。而情感恰恰是衡量這種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的外在尺度。因此,情感始終在悄悄地參與人們的思緒和行為,或多或少地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

明智的決策者在執行政策中,倘能善於追蹤情感趨向,又能果斷地采取措施調節情感變化、完善政策,必然展示出其高度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領導才華。當社會公眾對一項新政策普遍感到滿意,從而熱情高漲,幹勁倍增,對未來充滿巨大希望時,決策者要冷靜地將這種良好的情感加以熔鑄,把她升華到理性的髙度。因為,情感畢竟是一種體驗,而不是理性的認識。如果情感過於熱烈,就可能使政策走樣,情感變態。當社會公眾對一項新政策出乎意料地普遍感到不滿,因而精神不振,工作懈怠,甚至怨聲四起時,決策者要理智地引導消極的情感趨向,否則就會“民起怨,事必變”,導致政策的完全失敗。此時,果斷地調整,完善政策成為刻不容緩的實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