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傳統的病人利益模型(一)(1 / 3)

衛生事業的順利發展,需要正確的倫理觀念的引導和調控。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衛生發展的醫學倫理模型呈現多種模型交叉的狀況,即傳統的病人利益摸型、醫生利益模型和現代公正模型的交叉並存。這些模型中,研究哪一個更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更符合現代醫學的發展及社會公眾的健康利益?衛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要求我們對這些模型進行深入的比較和分析,以尋找並建立適合我國國情,能夠推動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新型醫學倫理模型。

傳統的病人利益模型強調成全病人的利益,要求醫務人員為病人克盡義務。它以維護和保障病人利益作為衛生發展的價值取向,是古代和近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現代醫學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1.病人利益模型的特征

1.1.人的生命神聖不可侵犯

中國古代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格言,把生命看成是絕對神聖的。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失而不可複得。原始人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便萌發了肯定、保護人的生命的觀念。神農氏是我國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史紀》和《綱鑒》有“神農氏嚐百草,始有醫藥”,《世本》有“神農和藥濟人”的記載。另有傳說,神農氏即炎帝。宋劉恕《通鑒外紀》裏有:“古者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嚐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

進入階級社會後,我國古代的一些醫學家繼承並發展了重視人的生命價值的傳統。成書於秦漢之際的《內經“素問》指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命之貴,一失不可複得。所以,作為決人生死的醫生,在診治中必須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唐代孫思邈十分明確地肯定“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並將自己的著作取名《千金要方》。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說:“凡病家延醫,乃寄以生死,理當敬重,慎勿輕藐”。即便是“婦女及孀婦女僧人”等,也應該尊重其生命價值,“亦當正視如良家子女”。

西方社會的倫理觀念同樣認為生命神聖,突出表現在認為胎兒就是人,具有與成人一樣的權力,因而任何形式的人工流產都是不道德的。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強調醫生“嚴禁對病人的一切毒害和妄為”,“不給婦女墮胎的藥栓”。基督教初期認為一切人工流產都是錯誤的。新教創始人路德和長爾文認為胎兒從妊娠起就有完全的人性,因為胎兒的靈魂來自父親的精子,所以反對任何階段的人工流產。1588年羅馬天主教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反對任何形式的人工流產,宣稱它們都是有罪的。1869年教皇庇烏斯九世也重申一切人工流產有罪。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主教會議譴責人工流產是罪惡,要求對胎兒自受孕之日起給予最大的護理權利。

在西方社會,不但人工流產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而且法律條文上嚴格禁止。1630年英國的法律視胎動以後的人工流產為僅次於死罪的大罪。1803年規定所有人工流產都是犯罪,胎動後流產則懲罰更重。1861年規定任何企圖引起流產的行動,不管由孕婦或其他人引起,都判重罪。這一法律一直實施到1967年。美國的第一個反人工流產法,於1821年在康尼狄格州通過。1868年36個州通過反流產法。1965年所有50個州禁止任何階段的人工流產和流產企圖。42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甚至禁止為救母親生命而行人工流產。至70年代初,大約有60個國家的法律同屬這一種模型。

1.2.病人利益至高無上

正因為人的生命是絕對神聖的,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遭到病魔危害時,人類應當盡一切可能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表現之一是搶救病人的生命要不惜一切代價,並把它作為衡量醫務人員醫德是否高尚的重要尺度。18世紀,德國柏林大學教授、醫生胡弗蘭德,在醫治病人過程中提出了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德12箴,在西方醫學界廣為流傳。胡弗蘭德特別指出:病人“即使病入膏肓無藥救治時,你還應該維持他的生命,為解除當時的痛苦來盡你的義務。如果放棄,就意味著不人道。當你不能救他時,也應該去安慰他。要爭取延長他的生命,那怕是很短的時間。這是作為一個醫生的應有表現”。在我國,不惜一切代價去搶救和延長病人的生命被看作是道德的。不論是病人的生命還是“植物人”的生命,不管是否有救治的可能,都必須全力搶救。某醫院為了搶救一個晚期癌症病人,不惜動用40多人輸血一萬多毫升,病人生命隻延長了非常短的時間,而家屬卻因此負債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