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展望出路徽州三雕雖然有著輝煌的過去,但從三雕的現狀和技藝傳承分析中能夠看到其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需要解釋的是對於三雕產業的一些誤解,認為三雕產業沒有市場,這是有失偏頗的。比方2006年有報道說,有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木雕為例,完成一件普通大小的木雕工藝品需要15~20天時間,而木雕師傅一天的工錢就需要50元,還不算木料和工具的費用。但在市場上,這件成品木雕最多隻能賣到200元左右,而且銷路還不是很好。這樣的事,誰還願意去做?石雕比木雕的狀況稍微好一些,但其中的利潤仍然無法和經營其他東西相比;再說磚雕,隻有去鄉下才可能找到幾個會雕的農民,至於他們現在還願不願意雕,也要打個問號。”其實三雕目前真實的狀況並不是這樣,這在三雕現狀中有具體的闡釋。根據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徽州三雕目前的市場行情是良好的。

雖然擁有良好的市場,但是徽州三雕在創作上並無或者很少有創新。從三雕藝人和一些古董商的坦率態度中便可得知。比如有一位三雕藝人就明確地指出:“現在的藝人有很多都不熟悉傳統文化,比如漁樵耕讀、竹林七賢、三顧茅廬、薑太公釣魚等等,都有古代傳承下來的固定圖案。而現在都不講究這些故事和圖案了,有很多新做的圖案都叫不出名來,他們隻管做得看起來漂亮就行。總之我覺得不能亂,在題材上要有說法。”可見,他們並未在圖案的文化意義上投入過多的時間研究,當然這也是由藝人本身並不具備很高的傳統文化修養所決定的。在有一些曆史的三雕工廠中,廠長也提到了創新方麵的擔憂,並且在做一些嚐試:“可以說從1982年建廠到現在,沒有人去研究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我現在想的是如何把文化溶入三雕之中。我在思考為什麼要雕刻梅蘭竹菊?為什麼要雕刻福祿壽係列?我這個窗為什麼叫福祿壽喜窗?這裏麵雕的福、祿、壽、喜圖案的寓意與建築宅第有什麼關係,與我們本地的民俗文化有什麼關係,我需要找出一個說法和答案。我們正在進行嚐試,我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比如說這個百福缸,就是我們自己做的。百福諧音為百富,比較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心理。當然這需要我們不斷地一點一點地嚐試。”可以了解到,目前的徽州三雕遇到的問題就是,雕刻藝人,普遍文化不高,它們不會有什麼創新。不像以前,有宅子主人或者主人請來的畫家做藝術指導。

那麼該如何來促進徽州三雕的進一步發展呢?這需要雙步走。既要有力度的保護,又能在現今三雕工藝和文化上進行創新,把新徽文化融入三雕作品之中。

(1)傳統徽州三雕的保護對三雕的保護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對有形的傳統徽州三雕作品的保護,二是對無形的徽州三雕工藝的保護。

對三雕作品的保護,最完美的方式莫過於對徽州三雕的承載者———徽州民居的保護。這樣使三雕作品保持與建築的融合,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政府在徽州民居的保護工作中已經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如潛口民居、潛口民居博物館的建設曆時23年、耗費1800萬元,裏麵的所有建築都是從異地搬遷來的明清古徽州民居,被國家文物局及文物界稱為文物保護的“潛口模式”,是異地拆遷保護的成功範例。作為有能力的個人,對徽州民居的保護也是其中一項有力的支持,比如呈坎老虎祠的屋主就做得非常好。保留住了這樣一幢老房子,對其原來的三雕作品不做修補,盡力保持其真實狀態。同時又在對麵營造了相同風格的老式宅子,這既能保護古民居,又能提高生活品位,給古民居也帶來了活力,而不再死氣沉沉。保護民居的同時保護三雕是最完美的保護方式。但是根據現實狀況,還存在大批從民居上拆下來的三雕作品,對於這些三雕作品,用博物館的形式收藏保護,是相對較好的方式。我們看到,徽文化博物館(原黃山市博物館)藏有許多明清時期的三雕作品。通過講解員的介紹等形式,老百姓能夠體味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博物館所起的教化功能,也是保護徽文化的有力措施之一。與此相似的各縣級的博物館、私人博物館、三雕藝術館都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再來看對無形的徽州三雕工藝的保護。對工藝保護的最好方式就是給這個工藝提供一個市場,有了源源不斷的自發的動力,事物才能保持活力。而目前來看,三雕的市場還是具備的。除此之外,通過文字的方式,對工藝進行記錄整理也是一種手段。目前,政府也在對三雕工藝的保護上做了許多工作,比如潛口民居、徽文化博物館的非遺園裏配有許多三雕藝人的工作室。雖然實際狀況是,三雕藝人大多數時間是在自己另外一個作坊裏麵工作的,但是有了這樣一個非遺園的設立,公眾對三雕的技藝會更加的關注,同時三雕藝人本身也會有被重視的感受。這些都有利於鼓勵和吸引年輕人投入徽州三雕中來。

(2)三雕技藝的發展三雕技藝的發展涉及許多方麵,包括三雕產品新功能的開發,三雕題材的創新;而三雕題材的創新又需要有文化內涵,要能經得起推敲。

在三雕的新功能開發這一塊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新的進步,比如硯石床的開發,還有把雲紋磚雕鋪在地麵上,上麵罩以玻璃,這是一種類似裝飾性的大道。雖然其中部分具有新功能的三雕作品給人有些不倫不類的感覺,但重要的是這種創新的努力與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一次次的探索與嚐試中,才能夠創造出經得起曆史檢驗的新時代的徽州三雕。

對於三雕題材的創新,在新時代有新的主題導向,比如雕刻螃蟹和荷花,寓意“和諧”。在磚雕上,人物的比例有了變化。20世紀50年代李樺先生、古元先生提出了“新徽派”概念。在世紀之交再次提到的“新徽派”在內涵和外延上有很大的擴展性和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新時代的開放與進步賦予了徽州三雕新的表現形式。如何提高徽州三雕的文化品位?這不是光靠三雕藝人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更多的有高文化素養的設計師投入,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點且時代性鮮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