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間藝術的奇葩———徽州三雕,自古以來承載了徽州勞動人民的心血與智慧,體現著自然與人文的高度結合。作為徽商文化的產物,它見證了徽州商幫曾經的繁榮,同時又因其蘊含的地域文化氣息而具獨立存在的意義。有形的徽州三雕作品和無形的徽州三雕工藝及其思想均為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但是徽州三雕在經過曆史的梳理後,所綻放的形態已越來越少為世人所知。
徽州三雕是徽州境內木雕、石雕和磚雕三種工藝的統稱。古徽州府下轄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六個縣。在明清時代,徽州商幫遠近聞名,他們是明清商業資本的重要來源。徽商“賈而好儒”,多數情況下,他們皆因仕途失利而轉向經商。而經商的成功則為他們的崇儒之風提供了物質基礎。他們修建學堂、飽讀詩書,頗具文人之氣。在居住建築的修建中自然融入了濃濃的書卷氣息,突出表現為建築物的基本元素,融入徽州三雕之中。
徽州三雕既是徽商的產物,與此同時也為徽商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延續作用。二者同時達到發展的最高點。從表征上看,隨著徽商的衰弱,徽州三雕也因沒有徽商的經濟支持而逐漸走下坡路。看事物的發展不能片麵化。經曆過發展高潮的徽州三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藝術風格,它仍舊保持著本質的風骨,它是民間藝術和文人藝術、審美情趣和教化功能的完美結合。
筆者寫這本書的初衷並非大肆歌頌古人高不可攀的智慧,而是極盡愚力,以客觀記錄的形式,通過走訪徽州三雕不同風格的傳承人,真實記錄木雕、石雕、磚雕的製作過程以及各自的作品,並加以歸納整理,從而展現徽州三雕的風貌以及它所體現的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創作思維。
前人對徽州三雕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為此次研究開展打下翔實的文獻資料基礎。在經過紮實的文獻考證的前提下,筆者注重實地的田野考察。通過對三雕藝術的傳承人進行訪談,實圖分析製作工藝流程及其藝術風格。在訪談人物的選擇上主要將國家級傳承人和地方普通藝人結合。據統計,在2007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方新中和馮有進作為徽州三雕的傳承人被列入其中。他們二位自然在采訪對象之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技藝高超的三雕藝人,如:王金生、吳社文、蒯正華、蔡愛民、曹簧生、王永強、吳正輝等。
筆者一行沿路考察了黃山市徽文化博物館、屯溪老街、宏村、塔川、西遞、呈坎(老虎洞、寶綸閣)、潛口、許國石坊、歙縣博物館、棠樾、大阜、程氏三宅等地。考察的過程是辛苦並快樂著的。特別是采訪到一個個身懷“絕技”的三雕藝人,拍攝到一張張動人的照片。考察前,筆者一行想象的圖景是泥濘的山路、大灶台、堆積起來的柴火,時不時地傳來犬吠聲。一路坎坷到達目的地,主人端來香噴噴的粗麵條———一幕典型的電影場景。想象的元素在現實中都有,可它們沒有同時出現。在屯溪采訪石雕藝人時,不平坦的路麵,坑坑窪窪,大巴車經過後,留下一股難聞的柴油氣味。堆積起來的柴火,在宏村的一個小客棧裏麵,塔川的農家門外。犬吠聲倒是多處都有。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那大碗雞蛋麵,麵條不寬,味道清淡。主人是淳樸的農民大哥,他平靜謙和,給我們講述老房子的曆史。
徽州有著悠久的曆史。雖然徽州的名稱開始於宋朝,但在秦朝時,這塊文化地域就已得名歙黟,孫吳期間改為新都郡,在西晉時稱為新安郡。徽州是指以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現屬江西省)、祁門、績溪六縣為主具有徽文化特色的區域。“一府六縣”的格局在唐朝形成。明清時期保持基本縣區不變。它是一個文化地理概念,不以朝代更替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地界不同歸屬而劃分,而因文化的相連而保持其整體性。
地處長江以南的徽州,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山清水秀。黃山以其鬼斧神工之奇聲名遠揚,“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享譽海內外,蜿蜒流淌的新安江則孕育了風格俊秀的文人墨客。一片土地山清水綠、鍾靈毓秀。粉牆黛瓦的民居,偉岸矗立的牌坊,莊嚴靜穆的祠堂,樹影漣漪的水口,都在訴說著徽州的故事。它們在訴說這裏優美的自然風光,訴說崢嶸歲月的光輝與燦爛,訴說淳樸的鄉民在巷子中的偶遇與對話,訴說著新安理學的發展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