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東北內蒙古二(1 / 3)

五當召村——五當召村,因寺名傳天下:

行者感悟:

喇嘛教在國內的祖庭並不多,西藏有布達拉宮,青海有塔爾寺,而蒙古有五當召。五當召被群山環抱,山上蒼鬆翠柳,鬱鬱蔥蔥,寺前小溪清澈,流水涓涓。其所在的村落,叫五當召村,就位於包頭西北陰山深處的五當溝。

五當召有蒙古、漢、藏三種名稱。五當,蒙古語意為“柳村”,因召前峽穀柳樹繁茂而得名;藏名“巴達格爾”,意為“白蓮花”;漢名“廣覺寺”,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乾隆皇帝親賜。五當召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五當召鎮吉忽倫圖嘎查是特定曆史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蘊含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等諸多方麵的信息。如今的五當召寺依然是本召喇嘛進行佛事活動和信徒們朝拜的場所。農曆七月二十三至八月初一,五當召舉行一年一度的瑪尼會,喇嘛們手持經輪,吹著法號,敲著羊皮鼓繞召廟而行,頗為壯觀。

精彩看點:

看點,五當召。五當召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以西藏紮什倫布寺為藍本,經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多次維修、擴建,遂成今日規模。它與西藏布達拉宮、青海塔爾寺齊名,為我國喇嘛教的三大名寺之一。整個寺院依山勢建造,規模宏大,殿堂倉舍2538間,占地約20萬平方米,鼎盛時喇嘛1200多人。主要建築由六殿三府一堂和94棟喇嘛住宿樓組成,各幢建築自成一區。所有建築均采用藏式結構:平頂、直牆、小窗、白色,整個寺院山巔鬆柏輝映,顯得十分精美壯觀。是內蒙古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純藏式喇嘛寺廟。遠看五當召殿堂潔白如雪,樓頂金光奪目,十分壯觀。廟內塑像俱全,壁畫絢麗,唐卡(卷軸佛畫)奪目,各殿各有特色,或立高達10餘米的釋迦牟尼銅像,或供高達9米許的黃教始祖宗喀巴銅像。據統計五當召內有金、銀、銅、木、泥各種質料鑄成的佛像1500餘尊,其中最大的有三層樓高,最小的不過盈寸。寺內現存的大量壁畫,精細逼真地描繪了曆史人物、風俗、神話及山水花鳥,是研究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從包頭市東河區汽車站乘7路公共汽車到石拐區(票價7元,約1小時車程),到石拐區再坐公共汽車去五當召(票價3元),打的約需35元。

80元。

三維大酒店(包頭石拐區環行東路附近,0472-8713888);天龍大酒店(稀土開發區幸福南路41號,0472-6166666)。

多倫淖爾鎮——水上之城,高原上的明珠:

行者感悟:

多倫縣的縣政府,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東南部的多倫淖爾鎮。這裏是陰山山脈、大興安嶺餘脈和渾善達克沙地的交會處,曆史上曾扮演過蒙古草原著名的宗廟之都和商賈重鎮等角色,如今也歸於平淡的生活。多倫淖爾因水得名,即“七個湖泊”之意。古鎮境內的水資源是海河流域灤水河係的源頭,地表水儲量占錫林郭勒盟近一半,可以說是該盟的“水上之城”。而與此同時,據地質學家考證,多倫淖爾鎮城駐地是世界上現有較大的環形隕石坑,存有百餘座火山口,現已發現的火山錐遺址距今已有2萬多年。水與火這兩種世代不容的物質,在古鎮上一直平和地互存著。藍天白雲下的草原,錯落有致的沙地,含蓄秀雅的湖泊,涓湍分明的河水和別具風格的原始森林,加之宜人的氣候,分明的四季,是旅遊避暑、休閑、觀光、狩獵的理想之地。古鎮上也有流傳至今的民俗文化表演,主要節慶及活動有每年六月十五旅遊節(廟會),那達慕大會的博克、賽馬、射箭;正月十五弄花燈,耍龍燈、踩高蹺、舞青獅、跑旱船等。手扒肉是蒙古族傳統的食肉方法之一,因食用時不用筷子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敬重和愛戴之情的傳統方式。蒙古族烤全羊是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慶祝重大節日和婚娶等喜慶之日款待尊貴客人的傳統食品,吃時,通常要配幾盤熱菜、牛羊肉內髒做的冷盤和奶食品。

精彩看點:

看點一,山西會館。會館位於多倫淖爾縣城西南,是乾隆十年(1745)由實力雄厚的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的,是當時內蒙古地區唯一的外省會館。高大的戲台,鏤空木門和長廊,都是皇城建築的複製,它們無聲見證著該縣的興衰。會館現存占地麵積5200平方米,建築麵積1800平方米,由四進院落組成,有牌坊5座、大山門、下宿、大戲樓、鍾鼓樓各一座及二山門、配殿、東西長廊、東西廂房、耳房、正大殿等。會館建築最有特色的是戲樓,據說這種建築風格在我國僅存兩座,是典型的黃河文化群落的體現。戲樓坐南朝北,正中懸掛雕有鎏金花邊的長方形匾額,上書“水鏡台”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