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帝陵
永昭陵
宋仁宗趙禎(一○一○至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曾封為壽春王、升王,真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真宗死後他繼位,年號天聖。
仁宗即位時,年僅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他的生活也較檢點。有一次,仁宗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我肚子餓,很想吃燒羊。”近侍問:“陛下為何不叫臣下去采辦?”仁宗說:“我如果一開口,下麵就會去大肆擾民,所以沒有開口。”
諫官王素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仁宗說:“近日確有美女進獻,我很中意。”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怕陛下為女色所惑。”仁宗雖麵露難色,但還是命令太監說:“進獻的女子,每人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王素說:“不必如此匆忙,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仁宗說:“朕也和平民一樣重感情,將她們留久了,會因為情深而不忍送她們走的。”
仁宗在位期間,冗官,冗兵,冗費嚴重,軍隊人數增至一百四十萬,為北宋養兵高峰。軍費開支占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當時西夏和遼國不斷進攻,他分別以納歲幣或增納歲幣屈服於夏,遼,以此求和。為了挽救國內危機,“他任用範仲淹為副宰相,負責進行改革,史稱“慶曆新政”。但在反對派攻擊下,仁宗又罷免了範仲淹,社會危機有增無減。後來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借景抒懷,表達出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的開闊胸襟和宏大抱負,也滲透出他當年改革的主旨。
仁宗執政時間較長,國家比較安定,是宋代較有名氣和影響的帝王之一。在位四十二年,嘉祐年三月,病死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葬於永昭陵(河南鞏義市)。仁宗死的時候,“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在永昭陵寢宮的牆壁上有一首無名詩,道出了當時人們的心情,詩雲:“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元代帝陵
成吉思汗陵
被稱作“一代天驕”的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一六二至一二二七),他出生於蒙古部落的孛兒隻斤氏族,名鐵木真。蒙古開國君主,元朝的奠基者,著名軍事統帥。
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已處在奴隸社會。各部落為了掠奪財富,互相爭戰不休。成吉思汗生於蒙占貴族世家。其父也速該為乞顏部首領,在俘獲塔塔兒部落首領鐵木真時,正值成吉思汗出生,便用俘虜的名字為嬰兒命名,以紀念勝利。一一七○年,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所領部眾紛紛離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九歲的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躲進深山裏,靠野菜、野鼠充饑,度過數年艱苦生活。鐵木真曾被泰赤烏貴族擄去示眾,有一天,鐵木真乘泰赤烏人舉行宴會之機,用木枷砸昏看守,逃回。投靠蒙古最強大的克烈部部主脫裏汗。不久,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台被蔑裏乞人擄去,他求脫裏汗和紮木合共同出兵,打敗蔑裏乞人,奪回妻子。
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曆,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以後,鐵木真活動於蒙古各部落之間,聚集其父部眾,逐漸壯大自己。先後打敗其他部落,統一了蒙古。一二○六年,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上尊號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登位後,以“千戶製”編組民眾,建立軍政合一,兵牧結合的體製。接著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遠征。一二一八年滅西遼。一二一九年開始西征中亞各國。一二二七年滅西夏。同年秋病逝,在位二十二年,終年六十六歲。
成吉思汗是一位威震歐亞,叱吒風雲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臨終提出“假道宋境,聯宋滅金”的遺囑。其子遵其戰略遺策,於一二三四年滅金。其孫忽必烈,於一二六○年廢除選舉大汗的製度,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宣布即位,以開平為上都。一二七一年改國號為“元”,遷都大都(今北京)。一二七九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從而結束了唐朝安史之亂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南北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