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不一定正確的曆史觀(2 / 2)

幫黃巾軍取勝?不,我是中國人,骨子裏就不信神,更不願意為宗教勢力效勞。

王洛站起身,在營帳了轉了幾圈。對,人。

作為人類的群體,如果是在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努力,那它對所有的人來說,就具備了先天的、以及最大的,正義性。

其餘的小正義,和特定的異性靈長類生物交配的希求、機靈人找到規則缺陷的投機取巧的門路、發揮才能,自我實現的渴望、對他人愚笨的蔑視....所有這些,如果不妨礙這個大原則,那都無所謂。但是,在這個對人類來說最大的正義麵前,它們毫無價值。

黃巾軍有這種正義性嗎?在王洛看來,是多少有一些的。

這種正義性,來自於它的成員。參與者大多是貧困無助,在這個時代生活不下去的人。因為它是依靠宗教來進行組織的,所以,試圖投機的成員肯定也很多,但是,隻要大部分成員是希望生活變得更好,並且願意為這種“好”而付出努力的人,那麼,他們就值得自己去幫助。

那麼,在曆史上,黃巾為什麼失敗?

因為中國五千年的曆史裏,始終在貫徹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

各個時代,掌握知識的人,其名稱是不同的。

他們有時候正義,有時候邪惡。但無論什麼時候,他們都很強

上古時代,書籍隻能用竹簡做,受眾麵少,結果就誕生出了百家;東漢,印刷術發明了出來,結果就誕生出了士族;唐宋之間,印刷術擴展和普及了,結果就誕生出了文官集團。

百家是積極的、向上發展的。知識在他們手中,其結果是中華文明出現了最為光芒燦爛的一個時期;

士族是衰頹的、落後的,但是依靠知識的力量,即使五胡亂華、萬馬齊喑、赤地千裏、血流成河,他們的勢力依舊維持了幾百年;

文官是保守的、追求平衡和穩固的,即使最後墮落了,他們也依舊開創出了一段時期的輝煌。

這個時代,是士族即將誕生,中華文明即將迎來最黑暗的一段曆史時期的前奏。如果,如果能撥亂反正,把整個士族階層扼殺在萌芽中,不給他們誕生的機會。那不是比救區區幾萬個美國人強太多了嗎?

這樣思考了一陣之後,王洛不由得興奮起來了。

目標,確定好了,就是這個。

然後,矛盾需要捋清。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顯然,黃巾起義屬於“一切事物”的一部分。而這次起義,其主要矛盾,應該是原始宗教體係進化後的初級宗教體係,與血緣親情體係進化出來的封建君權體係,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而之後,便是進行直接對抗的,漢軍和黃巾軍之間的矛盾。這是首要矛盾,而別的,我和郭大之間的矛盾,我和別的軍官之間的矛盾,士兵們對郭大的不滿所產生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

當前,主要工作是擊敗...或者至少擊退漢軍。

為此,需要團結的就是士兵一方,以及別的有戰鬥力的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