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可能是一種思維上的陷阱。那位後勤官說的也未必是真話---他完全有可能是在騙自己。
之前自己在蟲巢裏活下去,關鍵就是自己在選擇的時候,既不選左,也不選右。
事後看來,左是陷阱,右也一樣是。選哪個都會死,而活路在於:無視對方給出的選項,自己好好去觀察、思考、尋覓。
目前的活路在哪?中間路線的話,既不去殺他們,也去救他們?他們能活下來,值得為他們高興;他們死了,也無所謂。
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應該是不錯的做法。
陰謀在什麼時候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在目標的行為可以被預期的時候。
就像獵人對付獵物,知道其行動路線,便可以在該路線上布設陷阱;知道其喜歡的食物,便可以讓其吞食誘餌;知道其行為習慣,就可以根據那習慣來做出恰當的針對。
但是,陰謀的弱點是什麼?尤其是,在對方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一個或多個軍團的情況下?
在於上行下效,在於好逸惡勞。
領袖在使用陰謀的時候,部下也會學著用陰謀;在某幾次陰謀成功,會在所有的行動中都使用陰謀。
那種‘隻有自己是聰明的,別人都是傻瓜’的做法,是最要不得的。任何成功的行動,都存在著引發他人去學習的因子,都會產生擴散---這就是所謂的‘風氣’。
看到聰明人耍計謀,獲得了成功。他身旁的傻子經過觀察,就會誤以為自己也是聰明人,不由自主的也去耍同樣的計謀。比如---楊問天和周應雄。
他們的背叛是大概率事件。因為,自己和他們的交際中使用了各式各樣的陰謀,而最後還獲得了勝利。那麼,‘使用陰謀就能成功’這一理念,就會融入到他們的本能中。
在他們誤以為出現合適機會的時候,就會開始耍陰謀....至少他們自以為那是在耍陰謀。
再比如,恩...如果說雙頭鷲的進入是那位國王的布局和陰謀。那麼,布羅基斯表現出來的那些,便很有可能是對國王的拙劣效仿。
嗯,他還說過‘哈爾威克的判斷失策了?’就是說,也有可能是在效仿這個叫哈爾威克的人---這人在效仿國王,然後後勤官再效仿他。
如果是這樣,形勢看起來危險,但活下去的機會出奇的多也說不定。
機會在哪裏?在蠢貨們自以為是的計劃中---配合他們,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依靠那小小的勝利,勇於去反對真正有謀略的人。等他們掌握了大局,不但能逃生,說不定還有勝利的可能。
想到這裏,王洛看向身旁的納爾斯。“在這個場景裏的那些貴族身上,有沒有發生過什麼異常的事情?”
看到這個,納爾斯考慮了一會兒。“你說的‘異常’是什麼意思?”
“與其他場景不一樣的地方。”王洛寫道。“或者別的,你覺得有問題的地方。有嗎?”
“從他們那裏接不到有用的任務,這算嗎?”納爾斯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