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早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即使是輕度聽覺功能障礙也可導致小兒心理和行為交往上的缺陷。因此,早期確定有無聽力損失,從而進行早期相應處理或聽力言語康複,可最大限度減少因聽力問題造成的殘疾。
根據研究20%~30%小兒聽力減退出現在嬰幼兒時期。因此,定期追蹤特別是聽力高危兒的追蹤評估不能忽視。
正常孩子聽覺行為反應
月齡兒對聲音的反應
1.驚嚇反射。
2.反射性反應(有可能被抑製)。
3.停止運動狀態。
4.開始出現水平聲定位,眼或頭轉向聲源。
5.定位反應建立發育較好,並可間接轉向下方聲源。
6.定位反應靈敏。
7.對簡單語言有反應。
8.認識身體的部位或一些物品。
9.根據名指出熟悉的圖畫,有可能行遊戲測聽,找出熟悉的物體。
10.應用條件反射測聽可獲可靠聽覺閾值。
嬰幼兒(0~6歲)行為測聽
0~6月
行為觀察測聽。6個月以下小孩子的行為測聽,主要是應用不附加強化條件的行為觀察測聽,為一種被動的方法,即觀察受試兒與聲刺激一致的反射性行為反應。此法雖不能定量,且對較大孩子由於可產生適應性,而失去興趣,難於獲得準確的反應結果,但對不能采用強化條件刺激的孩子仍是唯一的一種行為測聽方法。總體來講,4個月前小兒聽行為反應無明顯變化,仍表現為驚嚇反射、聽瞼反射、和喚醒反應,但隨月齡增加引起反應所需的刺激強度降低,到4個月時反應敏感性有明顯增加,對言語反應強度由47dB降至21dB左右,且此時期由於肌肉、眼、及運動的協調明顯增進,聽覺定位反應開始發育建立,此時主要是水平向定位,可用分散注意力試驗測試。
6月~2歲
1.聲定位反應測試
隨小兒月齡增長,聲定位能力逐漸發育成熟,6個月時聲定位能力已發育很好,有清楚的定位運動;8個月時開始有垂直定位能力,先向下方,後向上方。測試方法仍采用分散注意力試驗,方法與上述相同,但除測定水平聲源外,也測定垂直向聲源。聲定位能力的測試對6月~2歲小兒聽敏度的評估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
2.條件定向反射測試條件定向反射測聽為一種附加強化條件刺激的行為測試,即將每一次由聽覺刺激引起的行為反應,與一強化條件相結合,以增加小兒對聲刺激反應的興趣,保持反應的持久性,因在此年齡段小兒易對單純聲刺激失去興趣,從而不再產生反應,所以本試驗方法是使由聲刺激引起的反應增強,並保持恒定,以提高測試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3.視覺強化測聽,即應用視覺刺激來強化對聲刺激的反應,聲刺激由揚聲器給予,小兒坐在母親腿上,麵對兩揚聲器之間,距揚聲器80cm,揚聲器上置可發光或活動的玩具(在小兒周邊視野之內)開始時,同時給予聲和光刺激,如小兒有反應,經幾次條件訓練後,改為先給聲刺激,而視刺激延遲至小兒對聲刺激產生反應轉向揚聲器時再給予,目的在於通過視覺刺激強化對聲刺激引起的轉頭或定向反應。
3~6歲
3歲以上小兒的行為測聽,有可能每次聽到聲音作簡單的動作反應。
1.操作性條件反射方法。本法為使被測試對象在特定情景下,如對刺激產生反應後,可獲得獎賞,從而使被測試對象保持對刺激反應的興趣和持久性。
①有獎強化操作性條件測聽。當受試者對刺激產生恰當的反應時,聲刺激可采用500、1000、2000和4000Hz囀音,強度自估計小兒聽閾上強度開始,或用500Hz90d.HL,以後逐漸降低強度,至到達閾值,應注意給聲不應是節律性的,以免出現假陽性反應。
②視覺強化操作性條件測聽。為用視刺激強化,如熒屏上出現畫麵等代替食物獎勵。
2.遊戲測聽。遊戲測聽為教小兒在聽到聲音後完成一個動作,從而對小兒進行聽敏度測試。檢查者可選擇一個適合小兒運動係統發育和小兒認為有興趣的反應行為,此法常是對2歲半以上的嬰幼兒獲得聽閾的最可靠方法,可通過聲場或耳機進行。
3.純音聽力計測試。純音聽力計測試可詳細了解受試者各測試音頻的聽閾,並對耳聾性質作出初步診斷,但需受檢查者主動配合才能得出可靠結果,適合於3歲以上聽力損失較輕,且智力發育正常的小兒。
測試前應先與小兒建立感情,使其消除恐懼感,戴好耳機,並耐心向其解釋。當聽到聲音存在時迅速將手舉起,聲音消失時,迅速將手放下,測試采用下降法。測試正式開始前應多次訓練受試兒,至其理解為止。由於小兒常不能耐受長時間測試,故可減少測試頻率,如僅進行500~4000Hz4個倍頻程音,並加大強度變化分檔間隔;也可分在3、4次檢查中完成全部測試。
嬰幼兒疾病速查手冊
黃疸 注意觀察生命體征及大小便情況,及時處理感染灶進行補液。了解黃疸程度,觀察皮膚。可采用光照療法護理。耐心喂養患兒。
新生兒窒息 喂奶的姿勢要正確。最好抱起喂,使頭部略抬高,不致使奶溢入氣管。
新生兒低血糖症 對足月兒來說,一般在出生後半小時即可哺乳,使其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新生兒破傷風 注射DPT疫苗,服用抗生素類物質對傷口消炎抑製抽搐。
新生兒顱內出血 定期測量頭圍,及時記錄陽性體征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
新生兒肝炎 直接注射疫苗如母親或家庭成員有肝炎病史,一定不能口對口喂孩子。
新生兒溶血病 72小時內一次肌注300μg以中和進入母體的D抗原,避免不必要的輸血。輕的患者隻需補充葡萄糖,不用作特殊處理。
新生兒粉刺 防止擠捏,注意孩子皮膚衛生。多讓孩子喝白開水,防止便秘。用藥在局部塗抹。
臍肉芽腫 護理臍帶時,用幹淨的藥棉來蘸酒精擦淨臍帶。如有少量滲出液,此時可用75%酒精棉簽清潔臍窩,然後蓋上消毒紗布。
臍炎 操作時注意保暖,避免臍部暴露在外的時間過長,避免冷手直接刺激患兒皮膚。改變不良衛生習慣,一旦發現臍部有滲膿滲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感冒 讓孩子充分休息,按時服藥。應給予流食或麵條,稀粥等食物。
流行性感冒 飲食宜清淡,多喝水。進行局部消毒,病兒離室後通風換氣,讓紫外線照射消毒。
百日咳 隔離傳染源,孩子接觸病人後,即給紅黴素每日50mg/kg,分4次口服,連用10~14天,效果較好。
猩紅熱 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較大兒童用溫淡鹽水含漱。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皮膚保持清潔,可予爐甘石洗劑以減少瘙癢。
麻疹 應臥床休息,單間隔離,居室空氣新鮮,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衣被不宜過多,眼、鼻、口腔、皮膚保持清潔。
皰疹性咽峽炎 給孩子吃刺激性小的食物。讓患兒充分的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如果患兒體溫持續在39℃度以上,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風疹 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高熱時應注意給嬰兒補充水分。風疹多少都會有些瘙癢,應避免用力抓撓。
流腦 平時要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室內常通風,勤曬衣被,小孩盡量不要到人群密集和通風效果差的公共場所去。
手、足、口病 飯前便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勤洗澡,要喝白開水,避免接觸患病兒童。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消毒。
水痘 保持清潔避免瘙癢。如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局部可塗1%甲紫溶液,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
細菌性痢疾 早期發現病人和帶菌者,應及時隔離和徹底治療。保護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蓮菌株活菌苗。
乙腦 預防乙腦的有效辦法是防蚊、滅蚊。
紅眼病 該病傳染性極強,隻要健康的眼睛接觸患病人眼屎或眼淚汙染過的東西,如毛巾、手帕、臉盆、書、就會受到傳染,在幾小時後或1~2天內發病。
沙眼 由於沙眼會發生重複感染,所以治療時間長,不易治愈。預防沙眼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流行性腮腺炎 及早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為止。接觸者一般不一定做檢查,但在集體環境中如醫院、學校等應留驗3周,對可疑患者,應立即暫時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