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1 / 3)

校記

(1)原本“般若”作“波若”,題目及正文中的“慧能”皆寫作“惠能”;“智慧”寫作“智惠”等,今一律改為“慧能”、“智慧”、“定慧”等。

(2)原作“受”字。

(3)原作“違處”,據惠昕本等改。

(4)“僚”原作“寮”。

(5)原無“三十”,據惠昕本加。

(6)原作“淨”字。

(7)“貫”原作“官”,敦煌本同;“陽”原作“楊”,鈴木據惠昕本校作“本貫範陽”是對的,今從之。神會《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六祖師傳》謂慧能“先祖範陽人也”;《祖堂集?慧能傳》:“本貫範陽,移居新州”……從下文“左降遷流嶺南”來看,其父曾為官,但未必在範陽作官。

(8)原本缺“作”字,據惠昕本加。

(9)“又”原作“亦”,據惠昕本改。

(10)“買柴”原誤寫作“賣柴”。

(11)“蘄”原誤作“新”字。

(12)“作佛法”原作“佛法作”。

(13)原作“若未為堪作佛法”,據敦煌本改。

(14)“性”原作“姓”字。

(15)“差”原作“著”字,據敦煌本改。

(16)原作“集記”。

(17)“汝等”原作“汝汝”,參惠昕本改。

(18)“智慧”原本誤寫為“智事”。

(19)“智”原作“知”。

(20)“澄”原作“呈”,據惠昕本改。

(21)原句“是”下有“故”字,“授”作“受”,據敦煌本改。

(22)“偈”原作“請”,參鈴木校本改。

(23)“息”原作“識”,據敦煌本改。

(24)原本無“相”字,參鈴木校本加。

(25)原作“於”字,據敦煌本改。

(26)原本“盧”作“唐”,據敦煌本、惠昕本改。

(27)原本作“即善求法”,參惠昕本改。

(28)原本缺“偈”字,參惠昕本加。

(29)“若”字據惠昕本加。

(30)“秉”字原誤作“事”。

(31)此“道”字參惠昕本補。

(32)“問”原本作“門”。

(33)原缺“座”字,據敦煌本加。

(34)原缺“祖位”二字,據惠昕本加。

(35)原缺“見”字,據敦煌本補。

(36)原作“此”字,據敦煌本改。

(37)原“偈”前有“言”字,據惠昕本刪。

(38)原作“吾”,據敦煌本改。

(39)原本缺“下”字,據敦煌本補。

(40)“悟”原作“吾”字。

(41)“悟”原作“吾”。

(42)“即”字據惠昕本補。

(43)“法”原本誤寫“去”字。

(44)“絲”原作“茲”,據敦煌本改。

(45)“至”原本作“生”字。

(46)“已”原作“在”,參惠昕本改。

(47)“向”字原本缺,據敦煌本加。

(48)原本“法”下衍“買”字。

(49)以上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向韋璩等僧俗信徒所作的自述,從“善知識,靜聽……”至此為所述內容。“下是法”三字,原本用小字寫。

(50)“智”原作“知”。

(51)、(052)原作“慧定”,據惠昕本改作“定慧”。

(53)“定”字原本缺,據惠昕本補加。

(54)“定慧”原作“慧定”。

(55)“直”原作“真”。

(56)此“直”及下一“直”字,原皆作“真”,據《維摩經?菩薩品》改。

(57)、(058)“直”原作“真”字。

(59)“直言”原本作“真心”,據惠昕本改。

(60)原本作“心在住即通流”,據惠昕本校改。

(61)“被”原作“彼”字。

(62)原本“致”作“置”字。

(63)“勸”,敦煌本同,鈴木據惠昕本校作“契”字。從上下文看,用“勸”字亦可。“漸勸”與“頓修”相對,意為漸次勉力修行。

(64)“此”字原作“自”,據惠昕本改。

(65)敦煌本此句作“何明為相無相,於相而離相”,鈴木校作“何名為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實際上,用原句“何名為相無相?於相而離相”更符合原意。“無相”不是真正無相,如能“於相而離相”,此即在精神境界中達到雖有相而無相,即“相無相”。

(66)“今”[了原作“念”,參惠昕本改。

(67)“此是”二字原本缺,敦煌本同,鈴木參惠昕本加,今從之。

(68)原本缺“是無相”三字,據敦煌本加。

(69)原本作“念生”。

(70)原本“死”作“無”,參惠昕本“一念絕即死”而改。

(71)原本“邪”作“取”,據敦煌本改。

(72)原本缺此“念”字,據惠昕本加。

(73)原本和敦煌本皆無此七字,鈴木校本據惠昕本補,今從之。

(74)原本缺“自”字,惠昕本“真如自性起念……”據此加“自”字。

(75)“坐”字原作“座”。

(76)此“不”字據惠昕本加。

(77)原本缺“言”字,此據敦煌本加。

(78)原本“淨”作“體”,據敦煌本改。

(79)原本缺此“妄”字,據敦煌本加。

(80)原本“看者”下有一“看”字,敦煌本同。

(81)此“修”字據惠昕本加。

(82)原本缺“不”字,參惠昕本“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也,即是自性不動”加。

(83)原作“記”字。

(84)、(085)“坐”皆作“座”字。

(86)原本“外若著相……內性不亂”十六字,作“外若有相,內性不亂”八字,此參惠昕本校。

(87)“自”,原本誤作“曰”字。

(88)“觸”字原本作“解”,據敦煌本改。

(89)原本“內”下有“外”字,據惠昕本刪。

(90)原本“菩薩戒經”缺“經”字。“本源”作“本原”。原本“本源”前無“戒”字,為“本源自性清淨”,敦煌本同。惠昕本作:“我本無自性清淨。”鈴木校敦煌本作“我本無自性清淨”。按,此處之《菩薩戒經》即中國內地通告的大乘戒律《梵網經》。其卷下有曰:“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奉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是謂大乘戒源自法身佛(或謂報身佛)的“心地中”,它也就是“佛性種子”、“一切佛本源”。因此,此句校為“戒,本源自性清淨”為宜。因為“戒”前已省去“一切眾生”,故校為“戒本源自性清淨”亦可。如校為“我本源自性清淨”,不僅違背經文,也不通。大小乘皆把“我”看作是五蘊的和合,屬無常法,把執著“我”的見解稱“有身見”或“我見”,主張斷除。實際上,各本《壇經》的“我本源自性清淨”中的“我”字,是誤寫和誤傳。

(91)原本缺此“自”字,知書達禮敦煌本補。

(92)原本“體”作“聽”,據敦煌本改;“授”作“受”。

(93)原本缺“佛”字。據敦煌本加。

(94)“於”字據敦煌本加。

(95)據敦煌本,將此四字改排小字。

(96)、(097)、(098)原本“三身”皆作“三世”,從上下文看,應是“三身”之誤。

(99)原本作“萬法自性在”,據敦煌本改。

(100)原本缺“自性”,據敦煌本加。

(101)“森”原本作“叁”。

(102)原本“著境”作“看境”,據惠昕本改。

(103)“善亡”原本作“善心”,於前後意不合,參鈴木校本改。惠昕本作“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

(104)原本作“皮肉是色身舍宅”。此據惠昕本校。

(105)原本作“不在歸依也”,參惠昕本改。

(106)原本缺“度”字,據敦煌本加。

(107)原本缺“邪來正度”四字,據敦煌本加。

(108)“既”原本作“即”。

(109)此“滅”字據惠昕本補。

(110)原本隻一個“念”字,此據惠昕本校。

(111)原本“前惡”作“何西”,據敦煌本改。

(112)此“今”字原本缺,據敦煌本加。

(113)原本“前”作“何”,缺“誑”字,參惠昕本校。

(114)原本及敦煌本皆作“疾垢”,參鈴木校本改。

(115)原本缺“懺”字,參惠昕本加。

(116)“授”原作“受”字。

(117)原本作“身三寶”,參惠昕本校作“自性三寶”。

(118)原本無“不”字,參鈴木校本補。

(119)原本缺此“依”字,據惠昕本補。

(120)原作“到彼岸”,敦煌本同。此參惠昕本校。

(121)原本作“如如化”,據惠昕本加“幻”字。

(122)“猶”原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