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提高情商的方法(1)(2 / 3)

底線十二:打動上司的心勝於貼近上司的身。做人難免與上司接觸、交往,因此與上司的溝通成為做人不可回避的必修課。有些人喜歡用“獻”的方式討好上司,誤認為這一招最管用,其實,這是最不可行的,也是不能擺到桌麵上的小技巧。真正善於做人者,是以能力打動上司,以關心贏得上司,這才是在工作中做人成功的一條可靠並長久的底線。

底線十三:善於把心理重心轉移到別人身上。做人切忌充老大,自以為是,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截,應當學會以謙虛的心態多與人交往,從這些“關係”中多贏得幾個知心人。做人隻有學會轉移“隻顧己不顧人”的心理重心,多在別人身上學智慧、學本事,才能讓自己做成一等人。這條底線決定你是平凡還是卓越。

底線十四:眼光犀利,把好說話這一關。一個人眼光不犀利,就會在說話時不分對象,容易口誤,甚至還會鬧得雙方翻臉分手。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有很多人為此傷透腦筋。其實,說話之所以對人人都重要,正因為它是一門藝術,是一個人眼力、智力的綜合表現。把不好說話這一關,你就難以做好人、做成事。

底線十五:做生意人必須精通賺錢之道。“路漫漫其修遠,我們不能沒有錢”,這是基本的生存之道。錢,當然是多多益善,於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加入經商滾滾洪流並希冀有所作為的人也隨之而來了苦惱:如何做生意人?如何巧用理財之法?不解決這兩個問題,當然就無法找到賺錢之道。

方法二劃定恰當的心理界限

愛一個人,就是為他付出一切而不喪失自我。

——-維多利亞·薩特

心理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從心理發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母親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連在一起。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與母親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得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連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界限不清楚的狀況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係中。具體表現是:一方麵,他會過多地在他人麵前展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並過度地依賴他人,希望他人在本來該自己作出決定的方麵代替自己作出決定;另一方麵,他會過多地想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以便獲得與別人融為一體的感覺,還想別人依賴自己,希望參與別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決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內心裏,總是存在著成長與不成長之間的衝突。成長的力量當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經有科學家做過植物成長力量的試驗:用一些較薄的鐵條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長大,輕而易舉就把鐵條繃斷了。然後逐漸增加鐵條的厚度,直到鐵條的厚度到了預計值的十倍時,才沒有被繃斷。植物成長的力量都如此驚人,人的成長的力量就根本無法測量了。想想一個一歲的小孩能做什麼,再想想一個三十歲的男人能做什麼,就知道成長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不成長的力量同樣也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不成長有很多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安全。小孩在學步的過程中,走幾步就回頭,抱住媽媽的腿,那是為了安全;再長大一點,打開自己家的房門,看見有陌生人走過,把門一關,又跑回來抱住媽媽,那也是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隻要與媽媽融為一體,就什麼都不怕了。這種心理會保持到成年,一個沒有充分成長的成年人,他會下意識地感到,隻要跟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人,就會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了。成長從來都是以喪失安全感為代價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人對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對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強大到與成長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長或者說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想象的、虛假的溫情。從生理的角度看,在我們用手觸摸邊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麵光滑的硬物時,我們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較少有交流的體驗。但當我們觸摸一件軟的、毛茸茸的物品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與該物品在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種意義上的溫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們覺得與一個人沒有邊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地感到來自他的溫情,即使這些溫情是我們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暫時幫助我們抵禦人世間的風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控製他人。當然,這種控製感也是想象的、虛假的。需要這種控製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所以需要控製他人的態度,這樣可以讓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