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在產業化、市場化背景下,傳統事業單位性質的出版社能否順利通過製度創新轉變為符合現代企業製度的市場主體,是我國出版業轉型的一個關鍵問題。本章主要運用現代企業製度理論對我國出版社的製度創新進行分析。
第一節 現代企業理論與出版企業特征
一、現代企業理論
1937年,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一文發表,標誌著現代企業理論的產生。現代企業把企業看做是一係列不完備契約的有機組合。從所運用的方法上劃分,現代企業理論可分為三大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產權理論。
1.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由科斯提出,並由威廉姆森(OliverEaton Williamson)、克萊茵(Bejamin Klein)、張五常等人加以發展,主要關注企業與市場的關係。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科斯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不同又可以相互替代的製度安排。因為市場機製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即交易費用,隨著市場的擴大,交易增多,交易費用也就越來越大,於是企業作為一種“內化”市場交易且節約交易費用的製度創新而出現了。但是,企業在通過“內化”市場交易而節省了交易費用的同時,也產生了內部管理的交易費用,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其內部的交易費用也在增長。所以,企業也存在一定的邊界,即“企業的規模被決定在企業內交易的邊際費用等於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或等於其他企業的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那一點上”,“是選擇市場還是選擇企業,取決於兩種形式的交易費用孰高孰低”。
交易費用理論提出後,被新製度經濟學家們用於許多領域,進而把其內涵擴展為經濟製度的運行費用,為經濟的分析奠定了基礎。其中有成效的有三個領域:縱向一體化理論、技術轉讓理論和跨國公司理論。張五常認為,交易費用的存在至少有三個可預知的效應:一是它們會減少交易量,因而會損害資產的經濟專門化和資源的利用;二是它們可能會影響資源使用的邊際等式和使用的密集度;三是它們會影響合約安排的選擇。
威廉姆森認為,影響交易種類和交易費用大小的因素有三個維度,即交易發生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一般來說,多次發生的交易較之一次發生的交易,更需要經濟組織來保障;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應變的連續性決策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當資產專用程度加深時,出於追求契約保障的需要,縱向一體化出現,它更能體現出企業在資源配置方麵的優勢。根據這三種交易維度,可以將交易劃分為不同的契約關係,與其相匹配的規製結構也會有所差異。
2.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主要研究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與企業成員之間的代理關係。阿爾欽(Armen Alclian)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主要解釋了企業內部的激勵問題,在他們看來,企業實質上是一種“團隊生產”方式,團隊生產過程是指這樣一種狀態:每一團隊成員都對團隊整體的創造產生直接影響,團隊成果是團隊所有成員努力程度的函數,但是無論是團隊個體成員的努力程度還是其對團隊整體成果的貢獻程度,都沒有辦法準確計量。如果對個體成員的收益分配是根據團隊整體成果的某一比例而不是個體成員最終貢獻大小進行的,客觀上就存在對個體行為主體自利行為的激勵。因此,團隊生產過程中必須有監督,而最適合、最有效的監督者是最終剩餘的索取者。
詹森(Michael Jensen)和麥克林(Willianm Meckling)從管理者不是企業的所有者這一前提出發,分析了代理成本的產生。在公司內部,管理者(代理人)代表所有者(委托人)行使資產經營與管理職能,但是管理者和所有者存在著對立的利益,並且所有者很難識別管理者行為是否與所有者利益一致,或者所有者用於監督管理者的成本非常高,同時所有者和管理者對待風險有不同的態度。對於企業的管理者來說,企業的價值小於他是企業完全的所有者時的價值,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被稱為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由三部分組成:委托人的監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證支出和剩餘損失。
對於代理理論而言,關鍵的問題是在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完全監督的條件下,如何構造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契約關係,包括補償性激勵,從而為代理人提供適當的激勵,促使其選擇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