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黨中央準確分析世界農業發展趨勢與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全麵把握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農業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科學選擇。對於“十七大”中央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國內一大批經濟和知名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就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所在、如何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該有怎樣的體製和政策保障、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實現途徑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的探討,產生了許多優秀成果。代表人物主要有孫政才、危朝安、劉明國、柯炳生、厲以寧、王小廣、劉偉、胡鞍剛、陳錫文、仇保興、王夢奎、劉平量、蔣正華、汪光燾、朱之鑫、劉堅、鄭新立、簡新華等學者。
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我國並不是一個新提法,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那麼,什麼是農業現代化,其內涵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以來爭論較多,其代表性觀點有六種,即過程論、製度論、配置論、可持續發展論、轉變論、一體論。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都有一定道理。他們在重新審視中西方農業現代化之後,明確指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道路應根據中國的國情、國力、農情、農力,選擇走一條既要重視機械化、化學化和水利化,又要側重生物技術采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發揮市場機製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供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係。
雖然學者們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應該把握住的基本原則、實現途徑都作了一定的研究,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對這些方麵研究得還不夠充分。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國內十七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的新形勢下,我國農業農村正發生著深刻變化,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農業基礎薄弱,農業資源和市場約束增強,農業科技還不發達,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麵臨許多困境和製約。因此,如何正確把握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內涵和特征,製定出切合我國實際的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舉措,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是當前的一項迫切任務,這也是我撰寫本書的旨意所在。
“讀不懂農民,就讀不懂中國。”中國曆史上的治亂興衰,一旦離開了對當時農民狀況的科學考證,就無法破解其中的緣由和奧秘。當前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如果不能恰當處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就會在迷茫中徘徊。當前的三農問題集中反映在農民收入過低,農民就業問題嚴重,以及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緩慢。盡管政府對三農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且采取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但是,傳統條件下形成的農村與城市分割的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並沒有伴隨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而相應的做出根本性的變革,而這又極大地限製了當前三農問題的有效切實的解決,也因而導致當前三農問題有愈演愈烈之勢。今後20年我國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關鍵、最艱巨的任務是解決中國弱質的“三農”的步履蹣跚的負重前行問題。“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是黨的“三農”工作理論的重大創新。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而突破口之一仍在農村。“三農”問題牽涉到中國的發展大局。農村改革仍是中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業與農村的發展仍是中國發展的戰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