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在我們這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已是被曆史反複證明了的客觀規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快速推進。在這樣的背景下,隻有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才能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障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全麵進步。這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中央準確分析世界農業發展大勢與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全麵把握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農業的新要求,科學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科學選擇,為我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隻有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才能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障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全麵進步,最終解決“三農問題”。
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指世界上生產力最先進的農業。目前現代農業大體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今,經濟發達國家已達到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根據世界農業的發展狀況,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用機械化、電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和設備,代替人畜力的工具和設備。
二是在農業中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代替了過去單純依賴經驗的傳統技術,農業生產已越來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觀規律的科學。
三是農業生產日益社會化。其基本趨勢是在農業企業規模擴大的基礎上,農業生產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協作範圍越來越廣泛而密切,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的聯合企業。所有這一切,又使得對農業經濟實行科學管理變得日益重要。
現代農業,從其結果看,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力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從土地生產率來看,單產大幅度提高。從農業勞動生產率來看,在農業已現代化的國家,一個農業勞動力能夠耕種幾百畝、上千畝耕地。農村經濟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的工具裝備來武裝農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以及用先進的科學方法來管理農村經濟,從而把傳統的落後的農村經濟轉變為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村經濟。
農業、農村和農民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可從一些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中窺見一斑。農業勞動力轉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農業勞動力份額由75%下降到10%,英國大約用了三個世紀的時間,美國大約用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日本用了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農業勞動力份額從50%左右降到10%左右,法國用了一個世紀,日本用了半個世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長,農業必須實現持續穩定發展,才能滿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
我國農業要打破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提高資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當前,我國正處於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農業農村也麵臨重要的發展時期,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意義重大而深遠。第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新時期“三農”理論體係;第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是推進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依據;第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理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促進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第五,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展現了用工業化的思維抓好農業,用城鎮化的方式建設農村,用現代化的進程轉變農民的美好願景和今後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
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我國並不是一個新提法,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那麼,什麼是農業現代化,其內涵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以來爭論較多,其代表性觀點有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