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一書的導言。在這篇導言或緒論中,主要闡述四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空間定位和時間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框架。我們認為,這幾個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中的基礎性、前提性的問題,也是對本書研究與論述的簡要說明。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
我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相關概念分為兩組進行研究。第一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的基礎性、前提性的概念,即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第二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研究的核心概念,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1.政治
政治,是研究政治文明首當其衝的概念。對於這個概念的考察分析,已經是汗牛充棟,而且歧見叢生。我們隻做些概括性梳理,以便從中引出我們的看法。
大致可以把有關政治概念的眾多論述,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社會管理說。孔子講“政者正也”,“為政以德”,在他看來,政治就是正確的治國之道。政治是帶有褒義的。孫中山也講過,“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概念本身已無褒貶之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也講過,公眾的權力機關就是政治,其核心就是國家。不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政治與階級不可分。第二,經濟表現說。馬克思、恩格斯都有政治反映經濟要求的說法,但以列寧所說最為經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或者叫“政治是集中了的經濟”。毛澤東承襲了列寧的這一說法。鄧小平“經濟是最大的政治”的說法也基本由此而來。第三,階級鬥爭說。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裏,政治與階級社會、階級統治、階級國家、階級鬥爭、階級革命不可分割。他們說將來階級消滅、國家消亡,“公眾的權力將失去政治的性質”,即在階級存在的條件下,國家等公眾權力即政治問題離不開階級性質;階級、國家沒有了,政治也就沒有了。列寧在十月革命前,也持此意見,說“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但在十月革命後觀點有變化。他開始把政治區分為“階級鬥爭的政治”和“經濟建設的政治”、“國家建設的政治”或者“經濟方麵的政治”兩類。毛澤東基本承襲列寧十月革命前的觀點,認為“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鬥爭”。但是,他在解放後談到未來社會時講過一個意思,說是將來政治這個詞還是會有的,但含義改變了。也就是說,他也在某種程度上主張等到階級完全消滅了,政治和階級還是可以分離的,但現在不能分開。這與列寧的說法是有差別的。
在這三種說法中,“經濟表現說”是較高層次的抽象,是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角度、從曆史唯物主義高度所作的抽象。這個定義是對的,但不是政治學科層麵的定義,在我們這個問題的研究中不好用。現在看來,從曆史發展的長過程角度說,“階級鬥爭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階級對抗的社會曆史階段,政治是與階級鬥爭有直接聯係的,社會管理的職能與階級統治的職能似乎不好分開,但也不是絕對沒有社會管理的一麵。在階級對抗已基本過去但階級現象依然存在的條件下(如我國現階段),政治與階級鬥爭雖然還有關係,但政治並不主要表現為階級鬥爭了。列寧在十月革命後提出的從階級鬥爭的政治轉向“經濟方麵的政治”說明了這一點。鄧小平1978年後講“經濟建設”或者“現代化建設就是最大的政治”也說明了這一點。“社會管理說”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提法。一是它從政治學科層麵揭示了問題的本質,政治的主要內容是與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管理方式等問題直接相關的。二是它具有貫穿曆史全過程的覆蓋麵,是各個社會曆史發展階段都可以適用的一個概念。
綜上所述,我們嚐試給政治下一個定義。所謂政治,就是一定社會組織實施社會管理、調整社會關係的觀念、手段和行為的總和。
2.文明
文明一詞出現很早。在西方,公元前4世紀的曆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就使用過。當然西方人使用的概念本身就有如何翻譯的問題。但是,這個意思應當是大致相近的。在我國,《易經》中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說法,《尚書》中也有“浚哲文明”、“睿智文明”的說法。唐代學者孔穎達對文明一詞有個解釋,叫做“經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馬克思、恩格斯使用這個概念很多,不少情況下是講“文明時代”,用以區別於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毛澤東也有類似用法。恩格斯還有一個說法,叫做“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這裏指明了文明的實踐性和社會性,這一點很重要。
參照各種說法,我們可以這樣給文明下一個定義:所謂文明,就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的狀態,是人類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積極成果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