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後記(1 / 1)

我是在江海職業技術學院“珠寶首飾工藝及鑒定”講授《中國玉文化》課程時,萌生撰寫《中國的玉文化》心願的。這一課題受到了學院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並列入了本院的科研資助項目。

目前,國內凡是有珠寶專業的高校,都在根據各自的條件選擇與安排玉器方麵的課程。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中國的玉文化起源於遠古先民的人身裝飾。玉器的最初用途、品種以及由之形成的概念原本就來自於玉石飾品。珠寶首飾的全部曆史和人文知識囊括於中國玉文化理論範疇之中。從一枚原始人的玉石掛墜發展到曆代帝王將相的冠冕禮服,以至今天的國家儀仗、軍容軍貌、各類公務人員的徽記標誌等等,竟無一不是首飾文化的濫觴與傳衍。特別是這當中所涉及的與國家政治緊密關聯,更是現今的人們所難以想像的。中國自古號稱“龍的傳人”,而且世代相傳“玉的文化”。中國的寶玉不僅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符號,而且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像這樣既承載著如此豐富的文明積澱,又始終處於東方藝術的峰巔,而且輝映得如此燦爛與奪目的文明載體,確是非常難得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提供一部既有一定科研價值而又比較通俗的專業讀本,係統地宣講與傳授中國玉和珠寶首飾的關係、珠寶玉石門類的曆史淵源和近現代科學理論、珠寶首飾在政治史論、社會禮俗、考古文博、地質礦產、創作設計以及經濟文化價值等方麵的專業知識,不但對專攻珠寶專業的在校學生,而且對全國珠寶首飾行業的生產者、開發者、研究者、支持者、收藏者與愛好者,無疑都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大型出版項目《中國讀本》的選題提供了極好機會,使得《中國的玉文化》得以順利刊行。這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回憶既往的曆程,從我下決心選擇研究“中國玉文化”這個課題開始,至今不覺走過了將近30個春秋。其間雖曆盡坎坷,然始終不綴。1990年我出版了第一部學術專著《玉寶和中國文化》,找到了玉文化學術的根,從而能夠揭示玉在華夏文明進程中的作用以及和中國古代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諸領域的緊密聯係。2004年我又出版了第二部學術專著《中國玉文化》。這是在原先的基礎上,從政治史論和考古文博兩大方麵,全麵梳理與介紹了中國玉的發展曆史和文化脈絡,論證了玉為華夏禮儀和中華儒學的源頭、玉文化理論在曆代統治理論中的重要位置、玉器在各個曆史階段中的不同表現與功用,從而揭開了玉在中華民族的重要地位。搞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出一兩本書,而是為了向海內外光大中華之文明。今天再次出版的《中國的玉文化》,正是一部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把學術研究成果轉向大眾進行普及與宣傳的讀物。

在完成本書的時候,我還要特別向始終關心本課題研究的原北京出版社編輯何延虹女士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長期以來,她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早在1984年,何女士就專程從北京來揚州看我的書稿,閱後坦誠相告:“還必須再默默耕耘幾年。”後來,我就一直把“默耘”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20多年研究的歲月裏,幾乎每到關鍵時刻,都能夠及時地獲得她中肯的指點、建議甚至是告誡。此書能成,何女士功不可沒。

華夏文明,因玉而始,傳衍萬代,惠澤千秋。這一切的一切,皆為“玉緣”的因果。

2009年11月15日於揚州梅嶺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