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支持療法
對症治療,注意監測呼吸、血壓、體溫、脈搏和尿量,早期發現休克現象。
(三)感染性休克的治療
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時搶救。
1.抗休克
糾正酸中毒:休克時組織缺氧,體內乳酸堆積,常伴代謝性酸中毒,使休克加重。因此,凡有嚴重休克有明顯酸中毒者,然後根據血液酸堿測定進行處理。
血管活性藥:經補充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後,如末梢循環仍無改善或尿量不增加時,可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在休克早期,血壓很低,血容量一時難以補足時,可臨時應用血管收縮藥以升高血壓,維持腦、冠狀動脈的血供。可用間羥胺加入5%葡萄糖溶液25ml內靜脈滴注,或用其他血管收縮藥,血壓穩定30分鍾後逐漸減量。血管收縮藥使用必須謹慎,因其會使血管強烈收縮,更加減少組織血液灌注,使休克難以逆轉。在補充血容量的基礎上,應用血管擴張藥,其特別適用血容量補足,但四肢濕冷,末梢發紺、尿量不增的患者,
此藥能增加心輸出量,選擇性地擴張腦、冠狀動脈,尤其是腎血管,增加腎血流,使尿量增加,腎功能改善。也可用苄胺唑啉、異丙腎上腺素等。血管擴張藥治療有效的指標為:皮膚變暖,顏色轉紅,脈壓增寬,尿量增加。
2.控製感染是治療休克型肺炎的根本措施。宜加大青黴素劑量,每日400萬~1000萬單位,靜脈滴注。必要時應用氨苄青黴素或2~3種廣譜抗生素聯合應用。
3.防治心腎功能不全輸液不宜過快以免引起肺水腫。伴中毒性心肌炎者應減慢輸液速度,並用適量毛花甙丙或毒毛花甙X。若血容量補足後仍無尿或24小時尿量少於400ml,應考慮合並急性腎功能不全。
4.支持療法和監護極為重要,包括吸氧,保暖,注意排痰,保持呼吸道的濕化與通暢,如出現呼吸衰竭時,應及時給予相應處理。若條件可能應隨時作血氣分析與電解質測定。
第六節支氣管擴張症
支氣管擴張症是常見的慢性支氣管非特異性化膿性疾病。由於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破壞管壁,以致支氣管擴張與變形。
一、病因
(一)支氣管-肺組織感染及阻塞
是發病的基本原因。感染可引起阻塞,阻塞又可導致感染,互相影響,促使支氣管擴張發生和發展。嬰幼兒時期若患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等,易導致細支氣管壁及其周圍肺組織破壞,常是日後形成支氣管擴張的重要原因。
(二)支氣管先天性發育缺損和遺傳因素
由此因素引起者甚少見,如卡塔格內綜合征包括支氣管擴張、鼻竇炎和右位心等。
(三)機體免疫功能失調
繼發於支氣管及肺組織炎性病變的支氣管擴張多見於下葉,尤以左下葉多見。舌葉支常因下葉感染而被累及。肺結核所致的支氣管擴張多位於肺上葉。
二、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年,常有麻疹、百日咳引起的支氣管肺炎或肺結核病史。早期無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出現臨床表現。
(一)症狀
①慢性咳嗽。多呈陣發性,常於體位變化時出現。如早晨起床、晚上睡下時引起咳嗽,使大量膿痰咯出。②大量膿痰。每日痰量可多達數百毫升,多呈膿性,靜置後可分三層。如有厭氧菌感染,可有惡臭膿痰。痰量和感染程度密切相關。③反複咯血。為本病常見症狀,呈間歇性,多因感染而誘發。咯血量多少不定,多者咯血達數百毫升,常由支氣管血管瘤破裂所致。部分病人平時可無咳嗽,惟一症狀為反複咯血,即所謂“幹性支氣管擴張症”常繼發於肺結核病所致的上葉病變。④全身症狀。隨病情發展,易繼發肺部感染,可反複發生。當合並繼發感染且支氣管引流不暢時,可出現發熱、乏力、消瘦、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狀。在疾病晚期多伴有營養不良,因並發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而呼吸困難、心悸等肺功能嚴重障礙的表現。
(二)體征
早期常無陽性體征。病情嚴重或繼發感染時,病變部位可聞及固定而持久的濕囉音。慢性病例可有杵狀指,發紺。
三、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一以線檢查
1.胸部平片可正常或有肺紋理增粗、紊亂。病變典型時可有蜂窩狀或卷發狀陰影。繼發感染時,陰影內可見液平麵。
2.胸部尤其是高分辨率確診有重要意義,病變處支氣管可呈囊狀、柱狀或囊柱狀改變。
(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可發現出血部位,查明支氣管有無腫瘤、異物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
根據慢性咳嗽、大量膿痰、反複咯血、肺部固定而持久的濕性囉音,X線檢查有肺紋理增粗、紊亂或呈蜂窩狀、卷發狀陰影可初步作出臨床診斷。確定診斷需作胸部和支氣管造影。
(二)鑒別診斷
1.慢性支氣管炎多發生在中、老年,一般痰量少,無反複咯血史,肺部濕囉音呈散在性,部位不固定。
2.肺結核病變多在上葉,無大量膿痰,痰結核菌檢查可陽性,X線檢查可見結核病灶。
3.肺膿腫起病較急,可有高熱等明顯全身中毒症狀,X線檢查可見大片密度增高的陰影,其中可見伴有液平麵的膿腔。
五、治療和預防
(一)清除痰液
是控製感染、減少繼發感染及減輕全身中毒症狀的根本措施。
1.體位引流原則為:病變部位在上,支氣管口朝下,促使痰液順體位引流至氣管排出體外,每日2~4次,每次15~20分鍾。體位引流時,囑病人深呼吸,間歇用力咳嗽、咳痰或拍背。亦可先用生理鹽水超聲霧化吸人使痰液稀薄以提高引流效果。
2.祛痰劑可選用氯化銨或溴己新口服,亦可用痰易淨氣霧吸人。
(二)控製感染
在急性感染時,應積極進行抗菌治療。常選用青黴素80萬單位,肌注,每日2次。如痰有臭味考慮厭氧菌感染時,可加大青黴素劑量,靜脈滴注,亦可加用甲硝唑,滅滴靈抗生素的選擇,有條件時應按痰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決定。療程以控製感染為度,即全身中毒症狀消失,體溫降至正常,痰量明顯減少1周左右可考慮停藥。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會引致菌群失調、真菌感染,實無必要。緩解期一般不需采用抗生素,在慢性感染時可選用複方新諾明、麥迪黴素或紅黴素。
(三)咯血的治療
大咯血必須積極搶救,保持呼吸道通暢是關鍵。
(四)外科手術治療
部分病人可做肺葉切除,效果較好。若病變很少,且症狀不明顯,或病變較廣泛累及兩側肺,伴心肺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則不宜作手術治療。
(五)預防
積極防治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及肺結核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防止支氣管擴張症發生。
已有支氣管擴張的病人應堅持體位引流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積極預防呼吸道感染,戒煙和避免吸人塵埃等防止支氣管擴張的發展。
第七節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本病的病理特點是結核結節、幹酪樣壞死和空洞形成。臨床上表現為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結核中毒症狀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係統症狀。
一、臨床表現
早期或病變輕微者可無症狀,但大多數活動性肺結核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和呼吸係統症狀。
(一)症狀
1.全身症狀表現為午後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消瘦、盜汗等。重症可有高熱甚至呈稽留熱。女性病人可有月經失調或閉經。
2.呼吸係統症狀
咳嗽、咳痰:早期咳嗽甚微,千咳或少量黏液痰,病變幹酪樣液化、空洞形成或繼發細菌感染時,痰液呈黏液膿性或膿性,痰量增多,並發支氣管內膜結核時則有持久、劇烈的刺激性幹咳。
咯血:有1/3-1/2病人有咯血或痰中帶血。較大血管或空洞壁上動脈瘤破裂可引起大量咯血,此時常伴有明顯發熱。
胸痛:若是針刺樣疼痛,部位固定並隨呼吸、咳嗽而加重則表示該部壁層胸膜受累。肺尖胸膜受累,胸痛可放射至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