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燦愛心基金:有一種創意叫奉獻
2010年12月26日,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17周年暨2010東方慈善聯盟年會在北京新晉商會館隆重舉行,300多位嘉賓及愛心人士歡聚一堂。知名創意策劃家、中國扶貧基金會廖燦愛心基金創建人廖燦先生應邀與會,並代表顧問單位河南禹州鈞瓷公司捐贈鈞瓷國禮愛心拍品。作為毛主席鄉黨表達崇敬和懷念之情,他在致辭中深情地籲請:“愛心不分大小,慈善無處不在。我們在座的並非都是億萬富翁,但是我們都可以奉獻愛心,用自己的愛心影響周圍的朋友,跟我們一起來奉獻愛心。我也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都是愛心人士,希望大家更多地參與支持東方慈善聯盟,參與愛心事業!”
此前一天聖誕晚上,廖燦與北大EMBA同學聯誼,並與北大附屬實驗學校寄讀的玉樹災區的30位孤兒歡度聖誕,舉行了“愛在北大,情係玉樹”愛心慈善聯誼拍賣晚會,現場北大EMBA同學們紛紛捐款捐物愛心競拍,解決了在北大附屬實驗中學寄讀的100多位玉樹的孩子過年返回家鄉的路費及生活費問題。
有一種愛心叫責任,有一種創意叫奉獻。廖燦認為,創意不僅要服務於當前創意經濟及商務活動,獲取報酬體現價值天經地義。創意也要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無償甚至捐獻,具有責任和奉獻精神。
一次愛心活動隻能解決燃眉之急,雖然有愛心人士和北大青鳥等愛心企業的大力支持,但是玉樹孩子們在北京3—6年的學習生活依然麵臨一些經濟困難,為了能讓孩子們安心學習,在北大附屬實驗學校獲得良好的學習資源,發動更多有能力、有愛心的企業,以及對孩子成長有利的社會各界的一切力量,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學業。相關公益組織熱心人士倡議創意發起“愛心1+1”、“品牌1+1”活動,開展愛心救助行動。通過一對一結對形式,即一個家庭幫助一個孩子的方式來關注、幫助這些來京讀書玉樹孩子。還有一家企業幫助一班孩子,類似青鳥集團幫扶以“青鳥班”命名。陸續有愛心家庭、企業結對幫扶,將陸續解決孩子們上學問題,讓他們進一步感受到北京大家庭的溫暖。
愛心是一種修為,是一種自覺自動行為,需要持之以恒堅持。愛心更是一種反哺感恩。
廖燦上初中時品學兼優,可家庭兄妹多經濟困難,常常為學費、搭餐費犯愁。初二下學期開課已幾天,還沒籌到學費。父親便要求他退學,他窘迫地向班主任屈老師告別。屈老師毅然表示:“這麼好的苗子,哪能輟學呢。大不了我給你墊,你安心讀書。”他墊錢給廖燦發了書本,有時還把食堂打的葷菜夾給廖燦吃,讓廖燦順利完成了學業。
此後廖燦調回母校教書接手當班主任,開學時班上竟有十多個孩子輟學。於是他便一家一家地走訪,除了已到廣東打工的三位,他把其他同學都請回了課堂。好幾位同學交不起學費,他便找學校從工資裏扣。一個月工資扣下來所剩無幾,有時月月扣成了“按揭”,雖然拮據但保持了較高就讀率。廖燦經常去探望老班主任,屈老師說:“你沒讓我失望。”這話比學校發廖燦獎金還高興。
廖燦借調廣通油脂城經營廠長任上,來拉讚助拉廣告的人絡繹不絕,往往許以高額回扣他不為所動。倒是婦聯組織的扶貧幫困晚會找到他,看了有些婦女家庭不幸貧困頗為感動當即應允,勸說董事長愛心讚助冠名。看到企業家們一個個認捐,看到貧困婦女接受捐款那激動的淚花,廖燦心裏也頗為感動。
1998年廖燦到脫產中南工大進修後,特聘進湖南日報社做了特稿記者。受命經常訪談名人明星企業家,但心係百姓“為民請命”。
2010年春節期間辨認乞討兒童、打拐尋親救助活動很給力,但廖燦十多年前就主動深入解救乞討兒童。一天晚上廖燦把收到的會議“紅包”邀請讓給同事,獨自來到長沙火車站,發現有人挾持少兒沿街乞討,甚至攔車下跪直到給錢才放行。經調查發現自稱“父親”成年男子大多不是他們“爸爸”,而是負責看管監督的“乞兒包頭”,他們大多是從外地拐賣來的,廖燦協助警方進行了查處解救。
其中有一位叫譚蕊的本地9歲女“乞兒”,確是她父親譚福林逼迫乞討,每次要求上交20至30元。還逼迫女兒撞向疾駛的摩托車敲詐錢財,女兒不願撞汽車,競扭斷其右臂致殘。小女孩被迫一次次離家出走,在廖燦調查期間,女孩突然失蹤杳無音訊……
廖燦與惡父譚福林麵對麵核實後,含淚寫完長篇報道《爸爸,別逼我撞車》,相繼被《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文彙報》、《報刊文摘》等幾十家刊發轉載,湖南電視台《瀟湘晨光》、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都進行了專題報道,並對被譽為“平民記者”的廖燦進行了訪談。此事披露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收留譚蕊的好心市民阿龍與廖燦取得了聯係並送回。
考慮到報道後譚福林惱羞成怒,揚言追殺譚蕊母女。雖然廖燦也受到威脅跟蹤,但他還是把譚蕊安置到報社,購買衣服圖書,白天教他看書寫字,外出時托同事輪流照看,晚上廖燦與同事擠一張床,騰出床位讓譚蕊睡。半個多月廖燦奔走於婦聯、公安、法院、檢查院協助查取證,解除了惡父譚福林撫養權改歸其母,把譚福林送成監獄追究虐待傷害罪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款捐物,譚蕊跟隨母親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並到學校正常學習。
譚福林被《新周刊》等媒體與胡萬林一起列為1998年中國十大惡人。廖燦在欣慰之餘,又投入到解救被冤律師、解救弱女徐紅霞的愛心報道行動中。
離湘入京,十年一劍。廖燦創意策劃過多場品牌活動論壇。但基本上每次都要舉行愛心捐贈或拍賣聯誼晚會活動,有時把讚助費花光甚至虧錢也在所不惜。
創意活動,愛心相伴。廖秘書長曾在人民大會堂、北大百年紀念講堂策劃舉辦過華商領袖及愛心聯誼係列活動。2006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十名竟然有八名報名參加,當時首富二富和現在的首善陳光標簇擁在其身旁合影。在一次華商大會暨希望愛心基金聯誼會上,總創意廖燦秘書長把受贈的價值38萬元“龍騰盛世”寶鼎轉贈給希望公益基金,愛心拍賣捐獻了多個希望讀書角。
廖燦言傳身教,帶領兒子多次參加過中央電視台《慈善1+1》愛心活動,與聾啞學校孩子結對聯誼。活動中與中國扶貧基金會段應碧會長交流,發現該會也在創新多種公益愛心形式,愛心沒有大小貴賤,甚至開辦“窮人銀行”小額信貸,應邀創建廖燦愛心基金,不僅劃拔種子基金,定期月捐,每筆收益相應比例都留存愛心基金,也發動一些親友月捐,讓愛心燎原起來。
李連傑在央視發出“壹基金”將要中斷呼聲後,民政部慈善司原司長王振耀,官員變身學者,就任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一起協助推動“壹基金”華身轉型。在北大王院長對廖燦言辭懇切,我這個人可能有點另類,工資啊職位啊沒有絕對的吸引力,更多的是一種公益理念、責任和價值實現。廖燦頗有同感。
紅塵滾滾,廖燦也曾遁入山林向往自然,人生苦短,正值壯年仍須負重奔跑前行。心會跟愛一起走,有一種複出叫責任,有一種創意叫奉獻!品牌創意:袁隆平價值千億“上市”
當今中國,問農民無人不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問股民無人不曉“隆平高科”。
如何將袁隆平的無形品牌轉化為上市公司股市有形資本?品牌創意,策劃傳播!先通過無形資產評估進一步提升推廣袁隆平品牌價值,繼而轉讓借牌“隆平高科”上市運作資本市場。作為品牌傳播推動者當時廖燦隻能局部披露報道,其實串聯起來可以看出評估上市的鋪墊轉承,彰顯品牌創意傳播的力量。
1998年6月24日,由國家國資局授權的湖南四達資產評估事務所正式認定: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袁隆平”品牌價值為1008.9億元。廖燦當時為此撰寫過《袁隆平:價值1000億的中國第一農民》等多篇報道,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1999年6月29日,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沙市神農大酒店宣布正式成立。股東大會聘任袁隆平先生擔任名譽董事長。董事長則由年近60歲的湖南省農科院院長田際榕擔任。
2000年12月11日,中國第一家以科學家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簡稱“隆平高科”。“袁隆平”展現了超強資本市場號召力。當日發行價為每股12.98元,上市首日收盤價為40.37元,漲幅達到211%。
由此看出,兩年前的品牌評估及品牌推廣宣傳,為“袁隆平”的股票上市奠定一個良好基礎。“隆平高科”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第一個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隆平也獲得“姓名使用費”580萬元,並成為第四大股東,擁有5%的股權。以上市首日股市價40.37元計算,擁有250萬股股份的袁隆平院士當天就“入賬”1個億,跨入“億萬富翁”行列。
廖燦先生作為湖南日報社特稿記者,與袁老多次親密接觸促膝談心。對於很多人夢寐以求以求的“億萬富翁”,袁老並不是很看重,對於當時的“評估”甚至有些反感,可以說是“被上市”,被“創富”。
“袁隆平”現在是世界品牌,價值連城。當時有點不溫不火坐“冷板凳”,讓廖燦想起幸存的狼牙山五壯士葛振林病逝前向他感歎:“我就是一個老古董,幾任領導早把我忘了。”袁老申請科研經費有些領導也不理不睬,超級雜交水稻科研費還向在湘視察的朱總理求助特批。三次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都因沒有學術著作而擋在門外。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才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不屑於公關跑路,此前很多獎項也與他無緣。辛秘書告知廖燦寫在他的傳記報道中,他看後輕輕一歎說已過去就別提了。
袁隆平雖然沒有基礎研究方麵的學術著作,甚至按現時職稱評定論文要求連副教授可能也評不上,但有必要彰顯其在應用科學上的實際價值,評估無形資產價值不失為最好的品牌創意。
價值1000億的評估工作曆時7個月,以21年來袁氏雜交水稻推廣的麵積、產量、效益作為評估參數,再根據人口增長和人類對糧食的需求等諸項因素,采集相關數據11萬組,從而折算出“袁隆平”品牌的預期收益。由此得出的品牌價值額度,專家們認為是客觀、公正、科學的。
據袁老秘書辛博士向廖燦介紹,了解袁氏雜交水稻的人,對這個評估結果不會太感意外。袁隆平聽後卻不解:“我哪有那麼多錢,我哪值那麼多錢?”評估組拿出確切統計數據,袁隆平研製的三係法和兩係法雜交水稻推廣當時已推廣21年,累計種植2.01億公頃,共增產稻穀3億噸。雜交水稻已經在美國、日本、巴西等20多個國家落戶,為使世界眾多缺糧人口“有米下鍋”作出了突出貢獻。袁隆平才默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