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安邦治國故事(1)(1 / 3)

安居樂業

“安居樂業”用來比喻居有定所、樂於工作的社會安樂藍圖。

此典出自《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又見《漢書·貨殖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老子生活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當時,階級鬥爭非常激烈,人民不滿意自己的“食”、“服”、“居”、“俗”,不“重死”,敢於犯上作亂,暴動起義,因而就產生了頻繁的戰爭。

針對這種狀況,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

建立一個國小人少的社會。這個社會不要提高物質生活,不要發展文化生活,人民無欲無知,滿足於樸素、簡單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讓人民感覺到他們的飲食香甜,衣服美好,住宅安適,生活滿足。

老子的這種理想是複古倒退的,但他的意圖是反對奴隸製,反對一個階級剝削壓迫另一個階級。這一點,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麵。

撥亂反正

“撥亂反正”用以比喻治平亂世,回複正常,將國家政事導入正軌。

此典出自《漢書·禮樂誌》:“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製禮儀,以正君臣之位。”

在我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和封建統治階級及其文人,為了鞏固其等級製度和宗法關係而製定了一些禮法條規和道德標準,稱作禮或禮教。統治階級對於禮是非常重視的。儒家從孔子開始就提倡禮治,要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統治者都安分守己,遵守禮製,不得僭越,以便於鞏固統治階級內部而更有效地統治人民。《論語·憲問》中有“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同時也要求對人民“齊之以禮”,《荀子·修身》中有“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之說。

秦末漢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有些禮教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漢朝建立以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就派人重修禮儀,以正君臣之位,《漢書》將其作為撥亂反正的措施之一。

百廢俱興

這個典故用以比喻在遭受某種破壞之後,建設事業重新振興蓬勃發展的景象。

此典出自宋代範仲淹《範文正公集·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嶽陽樓記》是北宋時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為嶽陽樓的重修寫的一篇文章。

嶽陽樓,在湖南省嶽陽縣城西麵,麵臨著洞庭湖,是唐朝初年修建的。宋仁宗(趙禎)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範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嶽州(今湖南嶽陽)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務做得非常突出,上下和諧,一切荒廢的事情都興辦了起來。於是重修嶽陽樓,擴大了原來的規模,同時把唐朝名人和當時的名人的詩賦刻在上麵。為此,範仲淹應滕子京的邀請,寫了這篇《嶽陽樓記》。

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個典故形容以學識輔佐君王。“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可省作“半部《論語》”。

此典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太宗嚐以此語句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普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春秋時代的孔子有許多關於治國的論調。孔子的學生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人們稱之為《論語》。

宋代趙普任宰相時,有人說他隻讀過《論語》一部書。宋太宗(趙光義)把這些話告訴了趙普,並問他是不是這樣?趙普一點也不隱諱,坦誠地回答道:“我平生所學,確實沒有超出《論語》。從前,我以半部《論語》輔佐宋太祖(趙匡胤)打下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論語》輔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

扁鵲見秦武王

這則寓言說明要“與知者謀之”,不要“與不知者敗之”,要按照科學規律辦事,依靠真知灼見,莫聽嘖聲煩言。除病與知政,都是同一個道理。

此典出自《戰國策·秦策》:“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這段話意思是說:名醫扁鵲朝見秦武王,武王聲稱自己有些什麼病,扁鵲看後表示要給武王醫治。

左右近臣們說:“君王的病是在耳朵的前麵,眼睛的下麵,要醫治它不一定能徹底治愈,反之會把耳朵搞聾,眼睛搞瞎。”

武王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

扁鵲一聽大怒,立刻扔掉了手中的石針道:“君王和知道病理的人商量治病的事,卻又和不懂醫道的人一同敗壞它。

如果像這樣去管理秦國的政治的話,那麼秦國很快就要亡國了!”

澶淵之盟

澶淵,又名澶州,即今河南濮陽。公元1004年,北宋與遼國在澶淵簽訂和約,史稱“澶淵之盟”。後以“澶淵之盟”比喻簽訂和約。

北宋大臣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仲平,在宋太宗時期任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後,也非常信任他。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後與聖宗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攻打宋朝疆域,直逼京都。參知政事欽若主張遷都南逃,蜀人陳堯叟建議真宗逃往成都。真宗征求寇準的意見,寇準說:“誰為陛下出這等主意,罪不容誅。如今陛下正當英勇之年,將相團結,如果陛下禦駕親征,敵人一定聞風而逃。”於是,真宗親臨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真宗把軍事委托給寇準處理,寇準指揮果斷,號令嚴明,士卒喜悅。遼國在戰事上沒有占到便宜,就派遣使者前來,要求訂立盟約,寇準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