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自己是在倫州這個地方穿越過來的,如果自己離這裏遠了,這一方百姓怎麼辦?手下這一萬多名的將士怎麼辦?他們可都是倫州人。
於是,在最初的欣喜和激動之後,李輕歌鎮定了下來。他明確地告訴李從善,自己早就想見一見南唐皇上,可是眼下這時局,卻很難抽出時間來。不過,既然唐皇有此旨意,今年中秋的“金陵詩會”倒是可以考慮。隻要到時候不會被戰爭所累,自己將會率輕歌樂團趕赴金陵,既見一見唐皇,也會一會南唐及諸國才子。這個時代的詩會,那可是貨真價實的高手雲集,而不是象李輕歌原來所處的後世那樣,隨便一個會用電腦的人,敲了幾十個字然後胡亂按一下回車鍵把好端端的文字分行了就自稱“詩人”——正因為後世的詩人們大多太水,所以網友們充分發揮民間的智慧,恭而敬之,幹脆把自以為是的詩人們尊為“濕人”了!
最終,雖然李輕歌不能如唐皇所願馬上跟著鄭王回金陵,但雙方卻達成了協議:即無論今後李輕歌是歸唐還是自立,雙方都隻能是同盟而永遠不會成為敵人。必要的時候,雙方還應互相呼應,共解危難。甚至可以聯袂蕩平天下,一統山河。並且,如果李輕歌想要自立,唐皇還可以出兵攻打南漢,助李輕歌奪取南漢天下,自成一家。
李輕歌雖然來自後世,但也還是很看重自己在這世的聲譽的。因此,雖然知道唐皇如此做對自己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遠比雪中送炭還要實在許多。但是自己如果要自立,以後是要教導臣民的,總不能讓自己的百姓說自己開國時是借助外力的吧?
因此對於南唐出兵幫忙伐漢一事,李輕歌婉言謝絕。隻是約定了若南唐有難,自己必舉全州之力襄助。
李從善是平生第一次來到南方邊地,倫州的秀美山川也著實令他這個看厭了江南秀色的人大開眼界。尤其是這裏的淳樸民風和特色美食,更是令這個古代的“吃貨”大快朵頤,據說在登上雲山獨秀峰、看小西湖、逛九曲橋等名勝時,這位善詩的王爺楞是搖頭晃腦地給整了不少“濕”。
數天之後,帶著隨從瘋狂采購了一大批倫州特產的南唐李從善誌得意滿地踏上了歸程——天曉得這位王爺是怎樣帶著這麼紮眼的一百多號人走過這麼多地方才到達這裏,又是怎樣穿過楚國人的地盤回到金陵的呢?
不過這些都不勞李輕歌操心。
有道是“福無雙至”,但這一段時間,李輕歌所遇到的事情都全往好的一麵上湊了。剛剛送走了南唐諸人,梁嵩這邊卻表示願意留下來了——這個出自邕州的同鄉大學士能留在倫州,那以後在治理州事方麵就不會那麼窘困了。
李輕歌暗想:從李承渥到梁嵩,從軍官到文臣名士,都願意留在這邊城一起發展,看來那個殘暴且昏庸的南漢皇上,確實已到了人心思散、眾叛親離的境地了。看來,南漢將會如後世的曆史書上記載的一樣,即將在幾年後毀於這個無道皇帝的手裏。
不同的是,今天自己既已穿越到這裏,就無論如何會讓自己周邊的人們過得好些,早點擺脫這種朝不保夕的戰亂壓迫。
很快地,梁嵩在韋永林、李承渥等人的描述下了解到這段時間李輕歌及其手下的所作所為之後,便很是慶幸自己終於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不管興王府那個皇帝佬兒了,留在這邊城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負,用自己所學為一方百姓謀福利。
由於第一警備師已經成立,現在又來了個大才梁嵩,李輕歌跟韋永林等人商議,韋永林卸下刺史的職位,全麵投入警備師的工作之中,由梁嵩接任,掌管倫州的行政一應事務。其餘人等,也都作了更合理的調整。至於興王府漢廷那邊的反應,也懶得去理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