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參考文獻(2)(1 / 2)

[15]〔美〕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譯:《數字化生存》,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美〕李普曼著,林珊譯:《輿論學》,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戰略》,華夏出版社 1994年版。

[18]〔美〕理查德L.達夫特(Richard L. Daft)著,李維安等譯:《組織理論與設計精要》,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威廉·哈森(William A. Hachten)著,〔美〕哈爾瓦·哈森(Harva Hachten)整理, 張蘇等譯:《世界新聞多棱鏡:變化中的國際傳媒》(第五版),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蕭琛等譯:《經濟學》(第16版),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托馬斯·鮑德溫等著,龍雲、官希明譯:《大彙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播》,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22]〔美〕馬科·波什特(Mark Poster) 著,範靜嘩譯:《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3]〔美〕凱瑟琳·彌勒著,袁軍等譯:《組織傳播》,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羅傑·斐德勒(Roger Fidler)著,明安香譯:《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司徒爾特·克雷納(Stuart Crainer)著,章彥譯:《全球企業並購大師魯伯特·默多克:傳媒巨子經營成功十大秘訣》,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版。

[26]〔英〕威廉·肖克羅斯著,樊新誌等譯:《默多克傳》,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

3. 論文

[1]曹鵬:《組建報業集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限製(上、中、下)》,《新聞三味》1998年第8、9、10期。

[2]常永新:《中國傳媒集團的發展及現狀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3]陳劍峰:《關於組建報業集團的思考》,《新聞記者》1994年第2期。

[4]陳積銀:《中外學者論歐洲傳媒經濟》,《新聞愛好者》2004年第2期。

[5]陳蕾、李本乾:《中國傳媒產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分析》,《新聞大學》2005年秋季號。

[6]陳恬立:《被催熟的報業集團:關於中國報業經濟的當代思考》,《編輯之友》2001年第4期。

[7]陳錫添:《內地傳媒跨區域發展的探索》,《中國記者》2003年第12期。

[8]陳中原:《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簡要回顧》,《新聞大學》2005年春季號。

[9]崔健:《對新聞出版體製改革中授權經營問題的思考》,《傳媒》2004年第9期。

[10]丁法章:《“強強聯合”的實踐與思考:上海文彙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一年來的探索》,《新聞戰線》1999年第9期。

[11]杜曼:《考察廣東三家報業集團訪談摘要》,《新聞大學》1999年春季號。

[12]範以錦:《憑借多品牌戰略打造強勢媒體集團》,《新聞戰線》2002年第12期。

[13]範以錦:《報業集團:優質子報的孵化器》,《中國記者》2002年第3期。

[14]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研究所:《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對中國報業的啟示》,《新聞大學》1999年春季號。

[15]高興烈:《走報業集團之路》,《新聞戰線》1998年第7期。

[16]顧行偉:《盤活存量資產拓展資本運作:文彙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組建以來報業經濟的發展探索》,《新聞戰線》2001年第3期。

[17]顧行偉:《新集團經營係統重組的實踐與思考》,《新聞戰線》2000年第3期。

[18]廣州日報編委會:《建設社會主義報業集團的探索與思考》,《新聞愛好者》1996年第4期。

[19]郭洪新、陳梵:《淺談報業集團資源的有效整合》,《新聞與寫作》2002年第9期。

[20]何洪斌:《報業集團運作中的政府行為分析》,《新聞大學》1997年第3期。

[21]黃蓉芳:《關於中國報業集團化的逆向思考》,《新聞記者》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