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任務就在於不斷地解決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矛盾。當人們在一定曆史條件下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達到了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之後,客觀事物仍在不停地發展著,運動著,人們的新實踐又會提出許多新問題,需要人們去認識,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達到新的統一。曆史經驗證明,什麼時候主客觀這對矛盾解決得好,主觀同客觀相符合或者基本符合了,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反之,如果因“統一”而成功,因成功而驕傲,因驕傲而生出主觀和片麵,就會使主觀和客觀相分裂,從而在實踐中遭受挫折。建國後我們所進行的三次國民經濟大調整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從認識論上說,這三次調整實質上是由主觀同客觀相分離向使其符合的調整。我們由於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順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然後出現了“大躍進”;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符合了全國人民的心願,接著又出現了經濟上的“洋躍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農村改革帶來的生產力的解放,又使得我們陷入了“經濟過熱”。這三次急性病的出現,其思想根源都是主觀脫離了客觀,認識脫離了實踐。中國有句俗話:“欲速則不達”,可謂對急於求成行為的動機與效果之間關係的準確表述,也是對主觀同客觀相脫離的很好注腳。事實證明,我們每一次提出一個過高的目標或過快的速度,不管我們的動機多麼良好,其效果卻總是令人失望的。而且,“欲速”的結果往往不僅是“不達”,它還常常導致後退,不僅在經濟上遭受損失,甚至在政治上產生“負效應”。“大躍進”、1976年的所謂“洋躍進”,以及1984年、1988年的“過熱”所產生的後果無不如此。當然,造成主觀脫離客觀還有其他一些原因,諸如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麵臨著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近代以來造成的經濟和科學文化的落後地位的壓抑感,使得我們要證明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就必然需要經濟的快速增長。還有,我國幾千年的自然經濟,使得小生產者的易於頭腦發熱、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清除。而所有這些,又從另一方麵告訴我們改造主觀世界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告訴我們必須保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的態度和作風。這種態度的真諦不是要做謙謙君子,不是畏縮不前,而是要不斷地反省自身,調整主體觀察認識問題的角度,抑製可能障礙認識的先入之見,獲得對同一認識對象不同方麵的認識。孔子講“吾日三省吾身”,其合理的成分和積極的意義也在於此。毛澤東同誌說:“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主觀超越了客觀,脫離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在理論上要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犯唯心主義的錯誤,在實踐上往往表現為憑個人意誌,犯“急性病”,這樣即使有好的願望,有好的出發點,也不會有好的結果。主觀落後於客觀,思想跟不上客觀事物的發展,行動上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在理論上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走到一起,在實踐上必然要犯保守主義的錯誤。由此可見,堅持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原理,對於有效地克服“左”的和“右”的兩種錯誤傾向,避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都是有效的思想武器。
四
如何解決主觀與客觀的矛盾,應該引起全黨同誌,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高度重視。在實際工作中,能否解決好主客觀的關係問題,實質上是能否堅持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問題。它關係到能否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問題,關係到能否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工作中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舍得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
第一,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最科學的世界觀,是我們科學地把握主觀和客觀關係的銳利武器。隻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提供解決主客觀關係的鑰匙。恩格斯在談到19世紀下半葉一些以揭示自然規律為天職的自然科學走向神秘主義的教訓時說:“在這裏,唯一的問題是一個人的思維正確或不正確,而輕視理論顯然是自然主義思維的最確實的道路,因而也就是不正確思維的道路”,“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到懲罰的”。對於自然科學工作者是這樣,對於社會科學工作,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更是這樣,因為他所麵臨的客體更是變化多端,因而就更需要借助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提高,不是自發形成的,隻能通過學習和灌輸,而哲學的學習是最基礎、最有直接意義的方法和途徑。我們所麵臨的認識客體越是複雜,革命和建設越是處於關鍵的時刻,就越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恩格斯說:“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我們今天進行的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運用。因此,隻有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夠認識到我們所進行的事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並進而找到做好我們所麵臨的各項工作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