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理論是從實踐經驗中抽象出來的,它抓住了事物發展變化中最本質的東西。理論總是在實踐經驗之後才能形成。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而理論恰恰是規律的認識和概括,所以,理論具有“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掌握了理論,就能夠對事物的發展做出超前的判斷。具有理論思維的人具有超前的思維。理論舍棄了事物發展過程中許多豐富的現象和關節,好像人體中的骨胳,它雖然並不豐滿,但卻勾畫出了人的整體,所以理論具有係統性。我最初喜歡寫抒情文,還寫過獨幕話劇。愛上寫理論文章,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在部隊參加了一期理論讀書班,學習了幾本馬列原著,之後就沒有終止,接連讀了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革命導師的經典著作,還通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二卷,讀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讀了一些中國的古代經典。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列寧的《談談辯證法問題》、老子的《道德經》、《毛澤東選集》上的多數文章等,都能很熟練地背誦。我愛上寫作理論文章,也可能與我中學時期喜歡數學有一定的關係,特別是平麵解析幾何,嚴格的邏輯推理為我日後寫作中的邏輯思維打下了基礎。
理論文章不是決策的文件,理論也不是政策,但是應是政策的魂,是決策的根據。理論工作者是以思想影響實際工作者,這個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有人說理論文章沒人看,這是不全麵的。理論文章不是言情小說,讀起來往往比較艱澀,願意讀的人相對少一些。但一個清醒的人,不讀理論文章是不會長久清醒的。理論文章要想吸引人,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質,闡述其發展的規律性,否則就不會吸引人,就沒有可讀性。理論文章的水平高低,不取決於文章的長短和形式,而取決於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是否寫出了實實在在的東西,是否有創造性和預見性,也就是說是否有新意。
作為一名長期堅持在理論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寫了很多東西,但多數是工作的需要,是在被動思維下形成的,沒有創造性和獨立的見解。本書收錄的文章雖不一定是在較高級別刊物上發表的,也不一定是較長篇幅的,但卻是在主動思維下形成的,是針對當時當地的一些情況主動思維的結果,它們在不同的地方和人群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這些文章多數保持了最初發表時經編輯同誌改過的樣子,盡管編輯同誌刪去了很多,但我認為他們刪去了一些枝葉,抓住了文章的精華部分,所以,這次出版集子時我想還是采用他們改過的文章比用原文更好一些。同時,這些文章既然是對當時當地社會發展和思想苗頭情況的反映,其中有些是從事物發展正麵予以讚美、支持和鼓勵,有些則是從另一麵予以評議、反對和阻止,有些則是對事物發展政策掌控的積極建議,它們每一篇都是一種曆史的理論反思,也是我的思想發展紀錄。由於有些文章發表的時間較長,所反映的當時情況已經變化了,因此,此次出版,我對其中的一些文章加了背景注說明,以期幫助朋友們了解文章寫作的本意和變化的情況。這本集子是我精心挑選的各個時期的一些文章,其中基礎篇是上世紀80年代為了弄清問題而寫的一些較專業的哲學文章,在整理稿子時,覺得它們比後來的文章更具有專業性,是我的一些奠基之作。因此,這次也一並整理編為基礎篇。在這次編輯時,發現有些引文沒有注明出處,一方麵是有些報刊在刊登時刪去了引文的出處;一方麵是由於我當時在撰寫稿子時不嚴謹,沒有注明出處。考慮到大部分或主要的引文已注明出處,而沒有注明的部分由於寫作時間已很久了,翻閱當時的資料耗時間太多,所以有些引文沒有注明出處,敬請各位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