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鋼
首先要感謝張康橋先生邀請我寫序。正是他的邀請,讓我又一次穿越世界教育曆史,引發種種慨歎和思索。曆史上的每一次教育變革幾乎都與教育家有關,因為很多教育家本身就是思想家、改革家。從孔子到陶行知,從蘇格拉底到尼爾,他們無不展示著教育所能達到的新高度、新境界!
教育家的成功各有各的原因。我們可以從辦學思想、教育哲學、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學生活動、教師特質、學校環境等多方麵去總結和概括,我們可以驚歎、可以羨慕、可以仰望。因為任何實踐都隻能是具體的實踐,教育家的成功實踐也隻是一種具體實踐方式的成功,受時間、空間和文化的約束,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備可重複性和可模仿性。甚至一些教育家也隻是理論教育家,他們的使命在於未來的教育。
當我們一個班的學生人數就已超過夏山學校全部學生的人數時,我們應如何去向英國校長尼爾學習?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的辦學條件極為艱難,怎麼去學習芬蘭的個別化教育?我們需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的,是蘊涵在成功實踐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局限,超越意識形態、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局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局限,照亮我們前行之路的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
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各不相同,但如果我們把教育實踐或作品作為一個巨大的“演出劇場”,能夠“照亮”我們教育現實空間的,就是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它們交相輝映,形成“教育劇場”上空的聚光燈束,使教育實踐形態的所有細節充分呈現,並凸顯其高低上下、寬闊狹隘的清晰輪廓,明亮燦爛、模糊曖昧或陰暗沉重的色彩,由此使我們能夠確認、辨析和欣賞各不相同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蘊。
《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不僅關注教育設想和具體實踐,更聚焦於教育設想與有效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在書裏,張康橋先生用散文化的筆調,分三個層次探討了各個大教育家的思想和精神。
一是研究和分析通過教育行為、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呈現出來的理想和精神。這是主體形態和行為形態的理想和精神。他們既是實踐理想和實踐精神的創造者,更是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的實踐者和享用者。由此,我們可以獲得教育意義創造和教育境界提升的理性自覺和審美自由。
二是研究和分析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活動、學校環境等體現出來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這是組織形態和製度形態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是為了主體、建構主體同時超越主體的教育實踐,是使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具體化、過程化和客觀化的操作樣式和形態。教育實踐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生成性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具備改造現實教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我們創造嶄新教育實踐的能力。
三是研究和分析通過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學的概括和表述體現出來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這是對前麵兩者的集中概括和抽象提煉,具有相對穩定的形態,構成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的基本倫理和核心價值。由此,我們可以深刻體驗和感受到,學校實踐如何從具體提升為抽象,如何從特殊轉化為普遍,如何從豐富多樣的實踐創造回歸教育的本義。
我以為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以個性化的表述或校本化的實踐,從不同路徑回歸到教育本質和規律,豐富了教育本質和規律的表現,擴展了教育本質和規律解釋的範圍。這種回歸具有警醒的作用和功能,提示我們: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為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
《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引領著我們重溫和回歸教育的本義:良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
良好的教育要給人尊嚴和個性。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人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價值,從而建立應有的尊嚴和個性。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尊嚴和個性:通過教育讓學生具備應有的品德和修養,以確立學生的尊嚴和個性;通過知識和能力的傳授讓學生具備應有的自信和智慧,以建構相應的尊嚴和個性;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活動,開發學生的潛能、天賦和才華,以形成學生的尊嚴和個性。早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並頒布《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同意,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養人的尊嚴與個性,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基本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