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愛國需理性,不要做憤青(1 / 1)

創新緣起

2013年是改革創新、大步前進的一年,也是內憂外患,需要披荊斬棘的一年。這一年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中央政府大力反腐,銳意改革,全國上下都在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但與此同時我國周邊局勢緊張,外國勢力阻撓我國領土完整,祖國統一。在這種情勢下,社會輿論紛繁複雜,言論多樣,如何引導學生理性愛國,通過自身實際行動為國效力?我設計了一堂“辯論式”的班會課。

創新節點

“辯論式”班會課分為三個階段。

1.勢不兩立。

在上課前一周,我把全班六個小組平均分為正方、反方,一方扮演“崛起的中國”,另一方扮演“反華勢力”。從這個環節就可以看出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還是很真誠熱烈的,很多同學尤其是男生都積極舉手要求扮演“中國”,與之相反的是那些無奈扮演“反華勢力”的學生都興致不高,頗有當漢奸抬不起頭的感覺。

2.知己知彼。

劃分完畢後,我給兩個小隊都布置了搜集資料的任務。在任務內容設置上,我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個角度安排學生從自己的所屬勢力陣營去搜集相關的資料,並整理成完整的檔案。在這裏,我結合部分男同學喜愛看網絡軍事小說的特點,讓他們借鑒這些作者的寫法,多渠道地去查找相關的資料,同時聯係政史老師為他們把關,幫助他們考證資料內容,力求做到完整充分,內容翔實。

3.兩軍對壘。

大戲正式開場,我作為主持人在論戰中設置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國際爭端“釣魚島危機”的問題,讓學生雙方小隊展開“中國是否能徹底奪回釣魚島”的辯論。論戰雙方全都自由發揮,各自依靠材料,找到充分的依據來打擊對方,竭盡一切可能來獲得勝利。但是在辯論中,兩個小隊逐漸發現,自己精心準備的材料固然能夠給自己帶來勝算,但對方也做出了預判,並給出了相應對策,本方的資料看似眾多,其實並不都頂用,敵方的反擊角度也時常出人意料,讓人難以抵擋,勝利並不如想象那般唾手可得。不少“憤青”在辯論中由開始的慷慨激昂變得沉默思考,與之相對應的是,作為“反華勢力”的一方也發現,中國雖然存在種種弊病和劣勢,但是自身的優勢和強項也不少,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鉗製和打垮,一味地武力威脅和軍事圍剿並不能達到克製中國、阻礙統一的目的。

在“釣魚島危機”結束之後,我拋出了第二個議題,如何在戰後建設自身,維護自己國家的傳統利益。值得欣慰的是,學生並沒有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一定會贏得釣魚島之戰,而是從輸贏兩個角度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不少學生的論調都很契合實際,雖然依舊是紙上談兵,但與過去的漫無邊際、空口白話相比,有了很大進步,知道結合材料和實際,有理有據地作出闡述,喊打喊殺的武夫形象不見了。

最後幾分鍾,我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對今天這堂班會課的感受,好幾個同學站起來主動說了自己的體會。女生甲說:“以前覺得男生動不動就說消滅小日本,覺得好傻,經過今天的辯論,我認識到口號無用,實踐第一,愛國不是靠喊出來的。”男生乙說:“過去看電視上網絡上播放老百姓抗日示威遊行,看得自己熱血沸騰,現在想想,這確實表達了我們的愛國熱情,但是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不是靠宣泄情緒就能實現的,還是要倚靠我們國家的實力,比如我們讀好書就是增強國家的實力。”還有學生說:“現在我才認識到,過去想得太簡單了,政府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不容易了。”

創新感悟

這是我第一次上這種形式的班會課,以往跟學生談愛國教育,學生都表現出一種孩子氣的衝動和幼稚,雖然飽含愛國熱情,但是缺乏明晰的認識和表現形式,隻會人雲亦雲,不能正確地將愛國心和學習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長此以往,無論是對學生的心靈成長還是學業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這次班會課我提前準備,放手讓學生去幹,讓他們在實踐中自己去挖掘愛國的真正意義。應該說,從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大部分學生對愛國有了一個全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盲目性和衝動性都減少了,意識到了學習和愛國之間的聯係,能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去看待學習的意義所在,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但是畢竟這是第一次舉行這樣的班會課,我自己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指導能力有所欠缺,在實際操作中產生了不少小問題,沒讓這堂課變得盡善盡美。

編者微評

在網絡時代,思想上還不成熟的初中生容易受網絡上的一些偏激言論的影響,成為“憤青”。作者通過引導,讓學生理性愛國,並且認識到做好當下的事情就是愛國的具體體現,讓愛國主義教育“落地”。作者還應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有反華勢力的存在,更應有憂患意識,每一個人都應該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