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一則真實的故事:
有一對雙胞胎男嬰,一天夜裏,出生在一個僻遠的山村。因為生活貧困,出生後不久,弟弟便被抱走了,送給城裏的一對夫婦。從此,兄弟倆的命運便出現了差異。
城裏的那對夫婦生活富裕,男人是商人,夫婦倆結婚六年沒有生育孩子,得到這個嬰兒後,他們十分疼愛。吃的,穿的,住的,玩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自然也進入了最好的學校讀書。孩子也爭氣,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十八年後,輕輕鬆鬆地考入了一所高校讀書。這時,夫婦倆的頭發也白了,但他們開心地舒了口氣。
而留在山村的哥哥呢?缺吃、少穿,麵黃饑瘦,從繈褓開始就缺少營養。更令人心酸的是,他兩歲時母親就不幸在窮困中去世,從此,他便成了沒娘的孩子。十多歲時,他便跟著父親上山砍柴和打獵,風裏來雨裏去,疲憊的時候倒在地上就睡。他沒上過一天學,隻是從幾個上過學的夥伴那裏學來幾百個字。一次進山被野獸襲擊,父親也死了。埋葬了父親,擦掉眼角的淚痕,這名少年赤膊走出了深山,到海外去闖蕩去了。
兄弟倆相認是六十年後。
這時哥倆都已白發皓首,擁在一起,泣不成聲。
誰能想到,六十年後,在這對雙胞胎中,少年時備受生活煎熬,從未上過學的哥哥卻成了一家有名的企業的創始人和董事長。而少年時生活優越、受到良好教育的弟弟卻隻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員。
後來,哥哥請人撰寫回憶錄。
撰稿人問:“許多人不解,因為按常理,您的弟弟應該比你成功,情況怎麼會恰恰相反呢?”
哥哥一笑,說:“弟弟初期的條件確實比我優越,但我在那艱苦的環境裏,在父親身邊,卻也學到了許多弟弟所學不到的東西。”哥哥陷入了深思,頓了一會兒,又用緩緩的語調說:“在耕作的田梗邊,在僅有稀粥的飯桌旁,在追蹤野獸的路上,在遭受他人白眼的時候,在父子抱在一團抵禦寒風的時候,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的知識,而教給我這些知識的老師便是父親、社會和生活。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我沒有學會弟弟所學到的那些書本知識,卻學會了弟弟學不到的知識——人生經驗。”
撰稿人崇敬地看著老人,老人繼續說:“在那段艱辛的歲月裏,我懂得了人情冷暖,明白了人性真相,學會了人情世故,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和領悟。如果說是什麼東西造就了我今天的成就,那麼,我想就是這些。”
這個故事令人深思,它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什麼啟迪呢?筆者認為,啟迪是深刻的,那就是父母應該幫孩子掌握人生的經驗,因為這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才的關鍵,隻有這樣才可以像故事中的哥哥那樣,創造卓越的人生。
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製下,許多家長和老師都要求孩子追求考試高分,把分數當成決定孩子人生的砝碼,結果卻忽視了孩子成長的其他因素,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孩子。其實,分數隻是孩子暫時階段的評定,而不是衡量孩子成敗的最終標準。
孩子的成長和成才,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相輔相成,每種都不可缺少和偏廢,否則必會損害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影響孩子的未來成才。而在這許多因素中,人生經驗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經驗是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是在實踐中歸納出來的哲理精華,人生經驗的多少,不僅決定個人的成熟程度,決定個人人生的質量,而且還直接影響個人的事業成敗。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因年紀小,生活閱曆少,人生的經驗是十分缺乏的,而學校中教授的全是書本知識,孩子缺失了人生經驗的學習。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成才。
和孩子分享人生的經驗,向孩子傳授人生的智慧,不僅可以彌補孩子書本學習的不足,而且更可以為孩子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
為了幫助孩子掌握實用的人生經驗,促進孩子的成長成才,筆者經多年的努力,編著了本書——《與孩子分享人生的經驗》。
本書在廣泛分析古今中外一些成功人士做人處世智慧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和提煉出最實用、最有效的八大方麵的人生經驗,並結合鮮活的案例,生動活潑地告訴了孩子書本上學不到的人生智慧。縱觀全書,內容廣泛實用,表述通俗、針對性強,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教子勵誌書,但願它對廣大少年兒童的成長有所幫助。
和孩子分享人生的經驗,幫孩子積累珍貴的人生資本;
向孩子傳授人生的智慧,為孩子打造明天的成功基礎。
編著者
2007年元月28日
第一章 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