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宜州寧國(今安徽寧國)人,字毅夫,號履齋。生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卒於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丁醜科狀元。

吳潛中狀元後,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紹定四年(1231),吳潛上疏,縱論治國方略,被授任浙東常平提舉,辭而不就。朝廷改任其為吏部員外郎。遷為太府少卿,總領淮西肘,吳潛又建議朝廷在邊事上應“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不輕起戰事,後被事實證明正確。任建康知府時,吳潛又上疏論保蜀之方,護襄之策,防江之算,備海之宜。

端平元年(1234),因上陳九事,忤怒宰相,被罷貶為秘閣修撰。不久朝廷欲任命吳潛為太平知州,吳潛連續五次辭卻,朝廷不許。當時內憂外患,國家日危,麵對襄、漢潰決,興、沔破亡,兩淮擾,三川陷沒,吳潛上疏朝廷,認為朝中大臣要“勿以術數相高,應以事功而勉;勿以陰謀相訐,應以識見相先。協謀並智,戮力一心,則危者尚可安,而衰證尚可起矣。”又請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

吳潛任吏部尚書、臨安知府時,上疏論艱困之時,非反身修德,無以求亨通之理,理宗深以為然。淳十一年(1251),吳潛為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寶四年(1256),為沿海製置使。任慶元(今屬浙江)知府時,采取措施,使地方財政大幅增加,對貧苦百姓,吳潛為之輸納賦稅,減輕了人民的疾苦。不久,吳潛進封祟國公,被召入京,再次陳述“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納。拜特進、左丞相,進封慶國公。

元兵攻鄂州,吳潛憂心如焚,言:“臣年將七十,捐軀致命,所不敢辭……。”極論丁大全誤國,被彈劾貶謫建昌軍,徙潮州,責授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景定三年(1262),吳潛病逝。德元年(1275),追複原官,特贈少師。

吳潛一生兩次為相,任職繁多,忠正睿智,政績卓然。吳潛長於詩文,著有《履齋遺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