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的前世今生01(1 / 1)

珠寶不是目的

夢亦非

對珠寶我有一個緩慢的認識過程,其緩慢程度差點要趕上烏龜賽跑。以前就算把我倒吊三天,我也絕不認為一粒珍珠會比一粒大米美麗,更不會招認鑽石可以象花崗石那樣用來砌牆。農業背景的身世讓我曾經是個實用主義者,衡量一件東西的價值就是看它有多大現實用場,而這個“現實”,那時我與隔壁一輩子沒穿金戴銀過的張大娘李大媽一樣,把它歸入形而下的肉身需求。

後來我才明白,吃穿住行,珠寶本質無關於這些,

《聖經·啟示錄》中關於上帝它老人家的這一段就象珠寶展示會:“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看那坐著的,好像碧玉和紅寶石,又有虹圍著寶座,好像綠寶石。寶座的周圍有二十四個座位,其上坐著二十四位長老,身穿白衣,頭上載著金冠冕。”上帝的容顏沒法象畫素描一樣畫給人們看,作者就奢華地使用了許多種珠寶來說明:碧玉、紅寶石、綠寶石、金冠冕。這些都是公元前後最好的珠寶,它們與最神聖的上帝聯係起來,也許真正珠光寶氣的,隻有神,它偶爾亂拋幾粒珠寶在這個粗糙的大地上,就有了許多故事與美麗。

我對那些藏在珠寶身後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比如名鑽沙赫作為近千年戰爭的主要道具之一,所見證的殺伐與帝王們的排隊登台謝幕;比如“希望之星”鑽石從不帶給人希望;埃及豔後或伊麗沙白·泰勒這樣的女人,也因熱衷於珠寶而成為一個個珠寶故事中的最佳主角。

這就是珠寶的魅力,它滿足人類審美的需要,而審美與終極有關。從終極那裏滾落出一粒粒的寶石與一塊塊金銀,正因為它們無關於吃喝撒拉,所以具有了永恒的價值。但是,這種超出飽暖與淫欲之上的非世俗品,卻因此而具備了世俗的價格,神在其中悄悄地設置了二律悖反。不過這是讓人愉快的事實:擁有美,也就擁有了財富。

有個笑話這樣講:一個男人目不轉睛地盯著某位女士的前胸,那裏掛著一隻精美的飛機形飾品,女士問:你對我的這架小飛機很感興趣,對嗎?男人卻這樣回答:我對飛機場更感興趣。同樣,我對珠寶感興趣,但我對珠寶所意味著的文化與終極更感興趣,畢竟,珠寶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