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取圖文並茂的形式,圖是老伶工的照片,文就是我的文章了。出版社說,要寫一些梨園有趣味的軼聞。我說好,對之恰恰也有些想法。
聽戲當然都是從現實的台下開始。不管您什麼年代進入戲園子,都是中老年勝過青少年。是前者的技藝一定強似後者麼?未必。但中老年身上多一樣東西——軼聞。這就如同湯裏的味精,能夠提味兒。它必須聽著就“好玩兒”,就讓人神往,同時也能讓你對伶人的技藝體會更深。它是能幫助觀眾去“聽戲”的一種奇妙的東西。當然,味精並不能包辦代替整個的“吃飯(藝術審美)過程”,同時提味兒也還有一個層次的問題。
40多年過去,我從少年時代在台下聽戲,變成在舞台後與伶人朝夕共處。這時,從前聽到的軼聞,有些已不再能使我激動,另有一些則使我加倍激動——我對軼聞的認識就有了飛躍。不能光顧“好玩兒”了,更要追尋它與京劇規律的聯係。京劇規律很多,有表演的規律,有審美的規律,有選擇和培養人才的規律,還有京劇環境如何形成的規律。如果讓軼聞與規律掛上鉤,這軼聞就有分量了,也就值得咀嚼了。因此,我希望自己在這本書中寫的文章,多少上一點層次,力求讓讀者尋思一下京劇規律。
還有一點必須交代清楚,我是1942年生人。這歲數兒不能算老,但也不算小了。軼聞向來是有代溝的,我努力舊中見新。這包含兩點意思:第一,要力求站在新時代思想感情的高度上,不去重複“人雲亦雲”的東西。即使偶然涉及,也要說出些“新意”。第二,我在中國京劇院工作了15年,曾與老伶工有廣泛接觸。在去外地演出的後半夜中,經常聽他們聊及身世和學藝的感悟。所以我寫的軼聞,很有些出自第一手資料。當然限於我的年紀,這些伶人在“老”的程度上,趕不上梨園中的“三皇五帝”。我想也好,前人已經寫了前人眼中的軼聞,那麼晚生如我,就主要去寫自己親身感受到的——就讓二者相互比較和補充吧。
關於書中文章如何安排,我費了些腦筋。梨園一向尊老,就把年紀大的名伶向前擺。遇到生辰一樣的名伶,就不去“摳”出生月份兒了,因為資料時常不準。我就按照生旦淨醜的順序排列。估計這樣做,也大家無話。
關於書中圖片和文章的比例,也采取了“平均主義”——每位伶人一圖一文,個別文章配兩張圖。但這樣弄不好會“天女散花”,三思之後,我打算這樣處置軼聞的內容——最重要的名伶,直接寫他們的貢獻;稍遜一籌的,寫他們和頭牌的聯係;再差一些的,則寫他們對於名伶的輔佐。
在集中描繪名伶之外,我還要添加幾位學者作家,以及琴師、鼓師和戲班管事。因為他們對於“梨園舊蹤”的形成,也有莫大的功勞。
作者
1999年3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