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裏,我想起來一件事,從1994年以來關於中國的前途問題,世界上發生了四次大的爭論,都是西方人,或者是生活在西方的中國人發動的,他們都很為中國人擔心,怕中國人沒有飯吃,中國經濟、金融會崩潰,等等。他們替中國居安思危,怕中國垮台,他們很悲觀,希望我們和他們一樣悲觀、他們可能是好心,好人,但是,我們卻不想和他們一樣悲觀。時間關係,我隻講第一次。那是1994年美國有一位先生,美國的經濟研究所的布朗教授,他提出來:中國現在的人口太多了,而且農業人口那麼多,生產力又那麼低。人口在不斷地增長,耕地又在不斷地減少。一旦中國人不能養活自己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養活他們。中國人會把全世界的存糧通通買光他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很可怕,還有統計數字。但到五年以後,2000年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1993、1994年我們國家總是歉收,產生了糧食危機,國家的糧食庫存要到八百億斤左右才能以豐補歉,我們國家太遼闊了,不是這兒有災害就是那兒有災害但是非常奇怪,從1994年以來到現在到了今天,2002年、事情出乎我們的意料,一方麵是大量的農村年輕人口都跑掉了,起碼有一億左右,都跑到城市裏打工了,家裏都是老人,田還種得好好的,糧食還很多,我們的餘糧是五千億斤。這又造成了兩方麵的問題,一方麵是糧食儲存困難,一方麵是糧食價格太低,從八十塊一百斤降到六十塊一百斤,最低的時候,降到四十多塊一百斤,這也成了國家的包袱、政府的包袱,這個現實,很雄辯地否定了洋大人的憂慮,他們的人道主義,現在顯得多餘了。我們憑的是什麼呢?糧食生產效率的提高。除了其他原因以外,有一個人的名字,我們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水稻專家袁隆平他雜交稻的選育成功開辟了水稻增產的新途徑,被國外專家驚呼為“奇跡稻”、“衝擊波”雖然早在1926年美國就報道了水稻雜種優勢,1968年日本又實現了三係配套,但他們都沒有跨越應用於生產的鴻溝,袁隆平自豪地說,似乎造物者情有獨鍾——留給中國人去跨越。以他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近年來經過不懈探索,成功找到了形態改良、提高雜種優勢水平、借助分子技術等三個成功技術路線,使得超級雜交水稻的增產計劃在中國成為現實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已於2004年、比計劃提前1年實現了畝產800公斤的目標,正在實施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增產研究計劃。目前全國秈稻種植麵積已逾3.2億畝,其中雜交秈稻已占80%以上,中國水稻產量正躍上一個新台階。現在令我們很安慰的是,那位布朗先生已經不但不和我們爭論了,可能也不那麼悲觀了。這種人,我們沒有和他爭論的必要,我們隻要有一個袁隆平,站在他麵前,什麼話都不講,就夠他臉紅的了(熱烈的掌聲)我說了這麼多,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能光為自己活著,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確需要有一點使命感,需要一點自我犧牲精神,需要一點兒吃苦的自覺,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人格理想藍圖!
演講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