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長壽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過生日舉辦生日慶祝宴會的場麵。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布衣平民,隻要按中國傳統的方式慶賀生日,諸多議程中必定有個議程是慶賀的人和過生日的人一起吃長壽麵(尤其是給老人慶祝生日),並且,一邊撈起碗中的麵條,一邊還要欣喜地叫道:“長啊!真長啊!”說過之後,才將麵條送到嘴裏開始吃。每每看到這種場麵,就有人不禁問道:“過生日為什麼要吃長壽麵呢?”
據說,這個習俗是這樣來的。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有個叫劉徹的人接替劉啟當了皇帝,他就是漢武帝。漢武帝是個很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位的時候外修邊防,內抓生產,將一個漢帝國治理的有條不紊、興旺發達。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卻相當迷信巫術、算命。他為了尋找長生不老的藥方,特地在宮廷中養了一幫子方術之士,搗藥煉丹,想吃了丸丹長命百歲,永葆青春。
一天,漢武帝心血來潮,突然召見文武大臣,對他們說:“《相書》上寫著:鼻下人中(指人鼻下唇上之間中央凹下去的地方)長一寸,可多活一百歲。這話你們覺得對嗎?”像這樣召集群臣,討論《相書》交流心得,以往不是第一次。前幾次,群臣百官大多是聽漢武帝一個人講,沒人敢吱聲。可這一次,大臣東方朔聽了漢武帝的發問,忽然大聲笑了起來。司禮官見了,立即奏稟皇上,說東方朔發笑,不敬重皇上。東方朔聽了,就摘下帽子表示謝罪說:“請皇上明鑒,臣東方朔實在不敢笑皇上。我隻是笑彭祖臉長。”漢武帝聽了他的話,大惑不解:這個足智多謀、學識淵博的東方朔,他怎麼把我和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彭祖聯係在一起了呢?他正要問東方朔,卻聽東方朔接著說道:“傳說中的仙人彭祖活了八百歲,如果真如陛下所言,那麼,彭祖的人中就有八寸,要是人中八寸,那彭祖的臉該有多長,起碼也有一丈餘長吧。”漢武帝聽了大笑不止,再次為東方朔詼諧的話叫好。
在漢語中,“臉”和“麵”很多時候是通用的。臉(麵)長人中長,人中長壽就長。所以,以後人們為了表達一種良好的願望,就用長長的麵來喻指人的壽命長。雖然麵條的“麵”並非臉麵的“麵”,但畢竟是同一個音。因此,人們每逢過生日便吃長長的麵條,以祝願老人長壽。
什麼是小名、學名、字、號和筆名?
今天的人初生下來,無例外的須先取一大名,也即學名。然後擇學名中一較中聽的字,通常取末尾的字,讀作重音,就成了孩子的小名。也有別取一字作小名的,如龍龍、虎虎、囡囡、寶寶等,是父母長輩對小孩的昵稱,所以小名又叫乳名、小字、奶名。
上海人取小名喜歡在名上帶個“阿”字,如阿弟、阿囡、阿福、阿五頭。電影《霓紅燈下的哨兵》裏就有個上海兵叫阿男。還有用不太雅的字眼命名的,如阿貓、阿狗、狗憨、小和尚、小扁頭,等等,都是正話反說,希望孩子像貓、狗一樣無病無災,容易養活;像長得不很周正的人那樣,倒也無事無端。
孩子在幼年時期的名字,統稱小名。等到稍稍長大些後,父母就要考慮著給他們“正名”,尤其是上學讀書時,給孩子起學名就成了不得不辦的事情。學名是一個人在社會使用的個人符號,為的是便於與別人相區別。許多地方(民族)是把它當大事情來辦的。如哈尼族在嬰兒降生三日後為他(她)取名時要舉行隆重、莊嚴的儀式:殺雞、做糯米團,讓全村人來取食。上海浦東某些地方也極重視使用學名,屆時,正式使用學名的人須到村裏挨家挨戶去通知別人,以後喊其學名,廢棄小名,表明他(她)已成人。為孩子取學名曆來講究頗多,學名的用字主要的類型有祝願吉祥的興、盛、昌、發,有表示貴重的珍、寶、琪、謹,有描述品德的仁、惠、剛、強,有動物名稱的龍、鳳、熊、虎,有自然現象的風、雷、雲、霞等。
在古代除取學名外,通常每一個人都要取一個“字”,又稱“表字”。古話說“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名為體現一個人的性情狀貌,字為表達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名和字兩者往往是互為表裏,有著意義上的聯係。例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孔明”的意思就是很亮。漢代的地震儀發明者張衡,名衡字平子,“平”、“衡”乃同義字。唐代大詩人李白,字太白,南宋愛國名將嶽飛,字鵬舉,都有強調、補充正名本意的意思。最有趣的是宋代大文豪蘇軾,他的這個名軾,原是馬車上的橫板,通常用來供坐馬車的人登在上麵瞻望遠方的,所以他的字叫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