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在民國史上的地位

王舜祁

(寧波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

對中華民國史深有研究、頗有權威、著作豐碩的一位專家,曾用“當之無愧、當仁不讓”八個字肯定溪口“民國第一鎮”的重要地位。對此,讚同者有之,反駁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尚未達到統一認識。筆者從事溪口、蔣氏研究30年,對民國第一鎮之說深有同感,現就接觸到的大量資料,作一具體闡述。

一、蔣介石在民國史上執政22年,時間之長無人能及

民國史是指1912年元旦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起,到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華民國覆亡這一段曆史。其間又可分為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兩個時期,時間分別為16年、22年。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統治中國22年,在民國史上其職務之高、統治時間之長無人能及。他曾經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陸海空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同盟軍中國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緬甸)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溪口是蔣介石的家鄉,是他出生、成長、求學、度假、省親、避風(政治風波)的地方,因此成為民國時期一個舉世矚目之地,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超過浙江省和寧波市,要說“民國第一鎮”,非它莫屬。

二、溪口的民國領袖人物遺跡之多、旅遊價值之高,無鎮能及

溪口共有蔣氏遺跡15處:蔣介石的出生地玉泰鹽鋪,祖宅豐鎬房,別墅妙高台、樂亭(原文昌閣)、小洋房(涵齋),家庵摩訶殿,祖廟蔣氏宗祠、武山廟,父親肅庵墓,母親王采玉墓(蔣母墓道),發妻毛福梅墓,還有他興辦的武嶺學校、武嶺農場、武嶺公園、相量崗林場等。

溪口蔣氏遺跡,一直受到良好的保護、維修和管理,至今完好如原。1949年5月6日溪口解放前夕,人民解放軍最高統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電告三野前線指揮機關:“在占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進駐溪口的人民解放軍六十一師,從上到下,堅決貫徹了這一富有遠見卓識的重要指示,以後奉化縣人民政府,還雇請專人住入位於溪口白岩山魚鱗嶴中壟的蔣母墓廬,看管墳墓和山林。

“文革”動亂年代,由於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外地紅衛兵在“四人幫”的慫恿下,蔣氏先人墳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立即撥款,加以修複,而且,在抗戰時期被侵華日本飛機炸毀的樂亭(文昌閣)和失火焚毀的幽禁張學良將軍的原雪竇山中旅社招待所也重建複原。

1984年,溪口對外開放;1994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玉泰鹽鋪、豐鎬房、小洋房等三處蔣氏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又增加到八處,即玉泰鹽鋪、豐鎬房、小洋房、文昌閣、摩訶殿、蔣氏宗祠、蔣母墓道、武山廟。眾多的蔣氏遺跡成為溪口旅遊的著名品牌,維修、管理也成為溪口旅遊集團公司的一項經常性重要工作。

三、溪口與民國史聯係之多、對民國史影響之大,亦無鎮能及

蔣介石六歲進私塾讀書,在奉化溪口、岩頭、榆林、葛竹、畸山等地學館學習儒家經典十多年,深受孔孟之道熏陶,有很深的祖宗、家鄉、親友觀念,很深的溪口情結,即使登上民國元首高位,在國事紛繁的情況下,依然常來溪口。清明時節,回鄉祭祖;生日期間,回鄉“避壽”;得意回鄉,光宗耀祖;失意回鄉,韜光養晦;幾乎每年都要回鄉,有時一年兩次。蔣介石來家鄉,勢必驚動民國要員,於是南京溪口道上,車水馬龍,冠蓋如雲。在蔣介石回鄉期間,來過溪口的民國要員不計其數。僅中樞要員就有汪精衛(國民黨副總裁,後淪為漢奸)、林森(國府主席)、居正(司法院長)、孫科(立法院長)、戴季陶(考試院長)、張群(行政院長)、宋子文、何應欽、陳誠、陳果夫、陳立夫、閻錫山、馮玉祥、吳忠信、張治中、邵力子、顧祝同、周至柔、黃少穀、鄭彥棻等。很多官員來溪口的活動,在民國史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