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樣誕生的,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在西方,人們曾經認為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創造的;在中國,則有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那麼,到底是誰創造了地球呢?
在古代,人類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種種思考,但問題的真正答案,卻並不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哪裏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密切相關,最初,人們對於地球起源的認識就是從對宇宙的探索開始的。古代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直到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他認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與其他行星一樣在圍繞太陽轉。這一學說的提出使許多人對“地心說”產生了懷疑,促使人們用科學的視角觀察宇宙並展開探索。後來,科學家發現了更多的恒星,發現了銀河係和河外星係,等等。現在我們知道,宇宙是無限的,是沒有中心的。
地球也有光環嗎
根據太陽係中幾個行星存在光環的現象,科學家們大膽地提出了地球也曾經有光環的設想。一位美國天文學家認為,大約6000萬年前,由於月球上的火山噴發,大量岩石碎塊被拋向地球,其中一部分形成流星雨落到了地球表麵,另一部分在地球外層形成了光環。但在沒有摩擦力的空間環境裏,太陽光線對組成光環的碎塊產生了壓力,最終使其逐漸潰散了。
星雲假說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星雲說,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原始的、分散的物質微粒,這些微粒圍繞中心旋轉,並逐漸向一個平麵集中,最後中心物質形成太陽,赤道平麵上的物質則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1796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星雲的概念,他認為太陽係起源於一團高溫的氣體星雲,後冷凝收縮,拋出的物質環便各自聚成行星。由於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學說基本一致,因此被後人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這一學說在19世紀天文學中一直占據統治地位。
日心說體係下的太陽係模型新星雲說到了20世紀,隨著人造衛星的升空,人們對太陽係的觀測更加準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已經不能對太陽係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做出合理的解釋。1979年,我國天文學家戴文賽提出了一種新的星雲說,他認為整個太陽係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一開始就自轉,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中間部分演化為太陽,邊緣部分通過相互碰撞和引力吸積作用演化為行星。由於目前觀測到的事實與新星雲說基本符合,因此,大部分學者都很認同這一學說。
冷與熱
目前,對於地球誕生之初到底是高溫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早期,大多數人相信地球最初是一個熔融體。現代研究的結果卻比較傾向於地球是由溫度不高的固體物質積聚而成的。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仍然爭論不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觀測和研究。
隕石帶來的思考
有關地球起源的另一重要線索是隕石。隕石是來自外太空,並撞擊了地球表麵的天體碎片。科學家研究了隕石的化學成分,推測隕石很有可能與地球是同一來源。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球粒隕石,除了容易揮發的元素和幾種其他元素外,與地球的估計成分非常接近。通過對球粒隕石的分析,人們對地球起源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視角和認識。但答案究竟是什麼,還有待科學家作進一步探索。
探測地球的年齡
科學家已經大致推斷出地球的年齡。通過地質考察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出現於澳大利亞西南部,根據對其中所含礦物的形成年齡的測定,證明這種岩石已有41億~42億年的曆史,這說明地球至少已經存在42億年了。後來,科學家測定了月球和落到地球上的隕石的年齡,發現它們的年齡可達46億年之久。根據目前廣泛認可的新星雲說——太陽係的天體是在同一時期內形成的,可以得出,地球的年齡至少46億年。
地球的未來地球的未來與太陽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氦的灰燼在太陽的核心穩定積累,太陽光度將緩慢地增加,在未來的11億年中,太陽的光度將增加10%,之後的35億年又將增加40%。氣候模型顯示,太陽抵達地球的光輻射增加,可能會有可怕的後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