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結語(1 / 2)

朱元璋變態心理探秘

朱元璋是一個成功人士,這一點應該沒人反對。

朱元璋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這一點應該也沒人反對。

如果說朱元璋是一個暴君,可能有人就會反對了。畢竟他是一個開國皇帝,也做出了一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業,這樣的人如果是一個暴君的話,人們會說:“什麼世道啊!這種人也能成功。”

朱元璋確實成功了,也確實一個暴君,在開國皇帝中,他的殘暴和變態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這樣一個人為什麼能成功呢?

用現在通俗的話說,人是會變的,沒當皇帝之前,朱元璋是一個非常賢明的人,禮賢下士,與士卒同甘共苦,紀律嚴明。換句話說,朱元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成功地使用了統治者慣用的伎倆,收買人心。

當天下都變成姓朱的以後,他的真實本性才開始暴露出來,就好像白晝和黑夜一樣。當太陽隱去的時候,黑暗籠罩整個世界。

朱元璋為什麼這麼殘暴?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他的本性就是非常殘暴的,沒成功之前他克製自己的本性,成功之後他放縱內心的邪惡。還有一種理解是蛻化變質,也就是說朱元璋同誌的本性是好的,但是隨著戰爭和政治鬥爭的磨練,他變成了一個“壞人”,尤其是獲得了最高的權力後,更加恐怖。最後一種理解是政治需要,朱元璋同誌大開殺戒並不是天性嗜殺,隻是為了政權穩定。

其實,這些理解孤立地看都是不全麵的,但都有道理。要準確解釋朱元璋的所作所為,從心理上分析很重要。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赤貧出身,是處於社會最最底層的創業者。忽然,有一天變成了皇帝,雖然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離不開那些文臣武將的幫助,朱元璋對此也非常清楚,所以大明朝建立後,他對那些功臣都進行了封賞封爵。與此同時,他心裏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他老是擔心功臣們會篡奪他的皇位。

滴水成河,最開始也許隻是一點點的懷疑,但隨著時間的積累,這種懷疑變成一種潛在的無形的焦慮,而朱元璋也是一個性格極端的人,他雖然崇拜劉邦,卻委實沒有劉邦那樣的樂天開闊的胸襟。

怎麼辦呢?從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焦慮的時候,隻有兩種東西可以緩解,愛或者暴力。

朱元璋的發泄方式非常極端,殺起人來經常帶“萬”字,這種行為有集體屠殺的性質,一個人心裏如果不是有刻骨的仇恨是做不出這種事的。

除了屠殺之外,朱元璋最喜歡看到別人痛苦、恐懼,看到別人毫無尊嚴的樣子,所以他可以當眾廷杖大臣,聯想到朱元璋早年討飯被人蔑視打罵的經曆,我們能理解踐踏別人對朱元璋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釋放。

對一切陰暗、殘忍、恐怖的東西,朱元璋有一種本能的癡迷。比如,他在全國各地安排了特務,從此別人不再有自己的私生活,整日活在一種被監視的狀態裏。此外,朱元璋對酷刑非常迷戀,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酷刑,這些酷刑的殘酷程度往往超出正常人心裏承受的極限,但是朱元璋卻能當成藝術來欣賞。

朱元璋的猜忌心理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且不說他對大臣們的屠殺,就說一些文人寫的一些正常的話他都理解成是諷刺自己。比如,浙江有個叫林元亮的文人在《謝增俸表》中寫了一句“作則重憲”,朱元璋居然認為“作則”是影射自己“做賊”,也就是當紅巾軍的那段曆史,古代造反集團在造反沒有成功之前都被稱為賊。杭州文人徐一夔在賀表中說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話,朱元璋認為這家夥是影射自己光頭造反。這兩個人都被朱元璋處死,由此興起了文字獄。

朱元璋也是痛苦的,他雖然當上皇帝,但坐在這上麵他時時感覺焦慮不安,會不會有人正在偷偷盯著我的皇位?會不會等我死之後,那些豺狼一樣的功臣會把寶座搶得稀巴爛嗎?

雖然很多功臣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朱元璋對他們並不放心,有的是因為能力太強,有的是因為勢力太大,有的是因為朱元璋曾經殺害虐待過他們或者他們的親人。這種折磨很痛苦,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殺掉他們,殺掉他們之後雖然也有內疚感,但是不會有焦慮不安的感覺了。為了去掉內疚感,朱元璋需要建立一套心理防衛機製,也就是說這樣做是替天行道,所以殺人之前他都喜歡安上謀反的罪名。